• 46阅读
  • 0回复

在辽宁省,蓬勃开展的为困难职工送温暖活动,使许多家庭摆脱了困境。人们称这项工程为——温馨的事业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6-01-10
第11版(职工天地)
专栏:特稿

在辽宁省,蓬勃开展的为困难职工送温暖活动,使许多家庭摆脱了困境。人们称这项工程为——
  温馨的事业
张北冰
王春刚,铁岭柴河铅锌矿一名井下矿工的儿子,因为无钱读书,怀揣大学录取通知书离家去打工。他想过自杀,却没想到,辽宁省委常委、省总工会主席孙春兰,辽宁省副省长郭廷标能到他家串门;更没想到他不但复了学,而且得到方方面面的援助,解决了生活费用。如今,王春刚已是大学法律系二年级的学生。
吴秀华,丹东绸工厂的普通女工,因丈夫突然死亡,她承受不了打击,瘫倒在床上4年多。企业亏损,欠了她好几个月的工资和近万元的医药费,使这个弱女子心若死灰,悲观绝望。正在这时,丹东海华公司的领导和医生们推开了房门,给她送医送粮,送孩子的学习用品,还专门派一名医生每天为她治病。一年过去了,吴秀华终于能登上大会的讲台,泣不成声地告诉大家,“是送温暖工程帮助我重新站立起来!”
这就是辽宁省总工会自1993年底开始实施职工“送温暖工程”中的两个小故事。省委书记顾金池带头为这一工程捐款,从工资袋里拿出了1000元,省委、省政府等机关中的干部一周时间就捐款132万元,领导干部人均捐款500元。省委组织部也从党费中拿出10万元,作为救助贫困党员和劳动模范的基金。全省工商、税务、教育、劳动、财政等部门纷纷为“送温暖工程”添砖加瓦,近3年来,全省已经筹集送温暖工程基金近1亿元,出资4000多万元用于救助贫困职工,有13万多人次受益,千千万万个王春刚、吴秀华在工会组织和大家的帮助下感受到了温暖,看到了新生活的希望。
领导干部送礼认亲戚
在辽宁省实施“送温暖工程”中,有9500多名县级以上领导干部与贫困职工结了“亲戚”,建立了“包户扶贫”的关系,另外,还有15000多名各级领导干部参加了“包户”活动。
这项动议开始于1994年春节前,辽阳市委要求领导干部下高楼,出深院,同贫困户一帮一结对子,并要求在帮扶中要突出个人行为,本着尽力而为、量力而行的原则,与贫困户“当亲戚走,当兄弟处”。
辽宁省委非常重视这一经验,把这当做党联系职工群众的重要渠道和方法。辽宁省总工会也及时推广了这一经验并加以完善,在此基础上,还创造了“群帮一”,“企业包户”等行之有效的经验和做法。
省总工会机关在包扶困难职工活动中率先垂范,与沈阳市毛巾厂的20多位贫困职工结上了对子。省总工会主席孙春兰亲自部署,提出明确要求,各部门发挥自己的特长,为困难户出力。经过扶助,现在已经有5户生活有起色,2户已经脱贫。省总工会还为该厂贷款50多万元买设备,请专家会诊,帮助企业恢复生产,提高效益,并帮助推销了价值10多万元的积压产品,力求通过发展生产解决职工生活困难。
“送去温暖,带回营养”。参加包户扶贫的干部都深有感触,有的领导干部说,“我本来也是工人出身,但这些年来,高楼深院,西装革履,离群众远了。看到职工中还有这样的困难户,感到我们的工作没做好,很内疚。”事实证明,“包户扶贫”使领导干部增强了为人民谋利益的自觉性,也增强了廉政勤政意识,对领导干部是一种教育。
特困职工的“特殊化”
在辽宁省,特困职工手里都有一个“红本”,凭着“红本”可以享受到许多“特殊化”待遇,比如房租、水、电、煤气费和子女学杂费减免,自谋职业优先安置并减免税费等10余项政策,锦州市还出台了特困职工子女助学基金办法,规定特困户子女考上大中专学院(校),可一次性申请3000元的助学金。由于这些政策规定由各市总工会负责审批,所以工会组织非常重视为特困户登记造册,建立管理档案,定期复查,保证“红本”发放及时、准确。
让特困职工吃饱饭是工会最起码的责任,为此,辽宁省共开办了144个专门为特困职工服务的“特供粮店”。为近3万名特困户发放了“特供粮证”,每月可免费给取25公斤救济粮和0.5公斤豆油,还为8万多名低收入职工办理了优惠证,享受按月购买定量补贴粮待遇。
办特困职工的“特供粮店”不易。这一点,阜新矿务局的工会干部心里最清楚,这两年,阜新矿务局经受了前所未有的困难,资金极度紧张,有的矿连续几个月不开工资,全矿9632户特困职工吃饭困难。为此,他们在全局办起了13家“特供粮店”,完全由工会独立经营,每名工会干部每月都要站一天柜台卖粮,还要按月给特困职工送粮。他们把这些粮食当成特困职工的生命线,精心经营,周到服务,为了降低购粮成本,他们都是到粮食产地去拉粮,自己装车、卸车,拉粮途中赶上吃饭,给司机炒两个好菜,工会干部都不陪着吃,能省就省。有一个矿外出去购粮,回来的路上下起了大雨,刮起了大风,跟车的工会干部怕雨淋湿了粮食,冒雨蒙盖苫布,一直等到雨停才上路。
有了这样的“特供粮店”,特困户便不再为吃饭犯愁。
在辽宁,还有专门安置特困职工就业的“创业市场”28个,这些市场都处在各市的黄金地段,市政府制订了许多减免税费的优惠政策,旨在帮助特困职工自强自立,增加造血功能。现在,全省已有5515名特困职工入市经营,扶贫效果明显,这其中,当然也有着工会干部的无数心血。本溪市的特困职工梁淑兰进市场后坚持出摊,细心看行情,去年冬天卖大棉袄,一个月就挣了1000多元,成为入市特困户中的佼佼者。
再织一张“安全网”
辽宁省总工会主席孙春兰是这样看待“送温暖工程”的:她说,这不是解决职工眼前问题的权宜之计,而应该作为健全社会保障制度的一项重要任务从长计议。“送温暖工程”要在解决职工生活困难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就必须拥有众多实力较强的扶贫解困事业。为此,她带领一班人搞调研,出思路、做规划,把“送温暖工程”规划为四大体系,一是救助体系,功能是对特困职工实行生活救济以保证其基本生活,这一体系主要由省政府出台的困难企业特困职工救济基金和各级工会的送温暖工程基金构成,共有2亿元左右,专款专用;二是就业安置体系,功能是为特困职工和下岗职工再就业服务。为此,省总工会专门成立了就业指导服务中心,全省开办市级工会职业介绍机构8个,46所职工学校开办了转岗就业培训班;三是保险体系,功能是对天灾人祸、生老病死等意外原因造成的较大急难给职工以帮助。目前全省各级工会兴办了1400多个互助补充保险组织,投保职工150多万人,保险基金达1.22亿元,已有6万多人享受了补助;四是职工福利体系,功能是通过减少消费支出来减轻特困职工生活负担。主要由职工住房合作社、消费合作社、扶贫特供粮店等事业组成。省总工会决心用三至五年的时间,建成一批实力较强的扶贫解困事业,使职工补充保障体系初具规模。力图再织一张“安全网”,给特困职工以更好的保障。(附图片)
图为辽宁省总工会主席孙春兰(左二)、辽宁省副省长郭廷标到南票矿务局困难职工家走访慰问。   张北冰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