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7阅读
  • 0回复

儿孙从军十四人——记全国“爱国拥军模范”张月好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6-01-11
第1版(要闻)
专栏:

  儿孙从军十四人
——记全国“爱国拥军模范”张月好
本报记者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记者新华社记者
山西省襄汾县东徐村普通农家妇女张月好,心系国防,深明大义,先后送14个儿孙参军、参战。她的动人事迹,饮誉汾河两岸,三晋大地。
1995年10月24日,中央军委副主席张震在晋南地区考察时,看望了这位爱国拥军模范。他握住张月好老人的手说,你把这么多儿子、孙子都送到解放军来,非常光荣。全国人民都应该学习你的这种精神。
“要过太平日子,就得送娃儿去参军”
现年72岁的张月好,最早送儿子去当兵是32年前的事了。那时,三年自然灾害刚刚过去,他家的日子仍很艰难。一家10口人,老的老,小的小,每年开春闹饥荒,张月好就领着几个娃儿去汾河滩上挖芦苇根,到大队粉房捡粉渣糊口。
乡邻们看到张月好领着大儿子保山、二儿子振山去报名,劝她:“两个大的好不容易拉扯的能下地干活了,都放出去,苦日子啥时候熬到头”。
饱受过日本侵略者残害的张月好听了摇了摇头:“现在的日子再苦,也比旧社会好多了。要过太平日子,就得送娃儿去参军。”后来,保山身体不合格没验上,振山穿上了军装,实现了母亲的愿望。
1973年和1974年,三儿子茂山、四儿子景山又到了当兵的年龄。老三在公社拖拉机站当会计,老四在机械厂当了工人,这在当时农村来说,是非常令人羡慕的工作。但张月好毫不犹豫地又动员两个儿子参了军。
转眼到了1978年底,张月好把正在准备考大学的五儿子福山又送往军营。后来,福山在保卫祖国边疆的战斗中因作战勇敢,立了功、入了党。
进入80年代,张月好又让六儿子登山和最小的儿子全山参了军。全山也上了边防,在边境自卫还击作战中荣立了二等功,他所带的班荣立了集体二等功。立功喜报寄到家乡后,地方政府把一块写有“人民功臣”的匾额,敲锣打鼓地送到了张月好的家里。
随着岁月的流逝,孙子辈开始成年了。1985年底,保山的大儿子伟冬到了当兵的年龄。当时已实行了联产承包责任制,伟冬高中毕业后,弄了一台“小四轮”跑运输,正为全家奔致富路。张月好却劝他说:“去当兵吧,把你爹的那份义务也尽了”。就这样,伟冬参了军,为第三代人带了头。在这之后,张月好又陆续将7个孙子、孙女送往军营。
一片慈母心,悠悠报国情。32年间,张月好将14个儿孙送进了军营。
人们说:“送一个孩子当兵不难,送14个儿孙就不易了;家庭富裕送子当兵不难,家庭困难就不易了;和平环境送子参军不难,战争背景下就不易了。”张月好把“三个不易”全部变成了现实。“能让孩子们安心服役,天塌下来我撑着”
1980年清明时节,东徐村坟地的两座坟前摆满了祭品,一位青年的哭诉声令人肠断:“奶奶、爸爸,我对不起你们呀!你们为我受苦一辈子,末了也没能为你们送终……”。
两座坟茔里,一位是张月好的婆婆,另一位是她的丈夫。那哭坟的青年是从部队回来探亲的三子赵茂山。
一年前,元旦刚过,也就是送老五福山参军不久,一场灾难降临到张月好的头上。
80岁高龄的婆婆突然肝病恶化,卧床不起,水米不进。
祸不单行。几乎是婆婆病倒的同时,备尝生活艰辛的丈夫也因腹部胀痛难忍,被送往医院,诊断是晚期直肠癌,又从医院抬了回来。
这时,南疆已响起隆隆炮声,老五福山随部队开进战区,老三茂山所在部队也已进入战备状态。
张月好那颗疲惫的心几乎要被撕碎了。但这位刚强的母亲,此时有着一个谁也改变不了的主意:“能让孩子们安心服役,为国家尽力,天塌下来我撑着”。
张月好像个男劳力,白天忙地里的活,晚上回家推米磨面,养猪做饭,还要伺候病人。后来实在忙不过来,她把丈夫交给大儿子保山照顾。气息奄奄的婆婆弥留之际不停地喊着:“茂娃、福娃……奶奶想你们啊,快回来看看奶奶吧!”听着老人的哭喊,张月好的心都要碎了,但她强忍悲痛,一边给婆婆喂粥,一边哄着说:“我已托人打电报去了,快回来了。”农历二月初一,婆婆终于没能见到孙子,便在习习寒风中,永远闭上了眼睛。
张月好此时不仅要对远方的儿子们封锁这个不幸的消息,而且还要对生命垂危的丈夫保密。于是,她独自在家料理了婆婆的所有后事。二月初五上午,婆婆的棺木入了土。下午,张月好就脱下孝服,拉着一辆排子车,把丈夫接回了家。
丈夫赵建国是个老实巴交的庄稼汉。从解放初期的初级社社长,到后来的生产队长,为乡亲们的温饱操劳了一辈子,此时瘦得只剩下一把骨头。张月好最明了丈夫的心愿,这位与自己生活了一辈子、也受苦受累了一辈子的男人临死前,唯一的想法是想看看在外面的儿子。张月好是多么想顺了丈夫的意愿。可是,她想边防正有战事,怎么能把儿子召回来呢?她咬咬牙,始终没吐这个口。二月初十,丈夫带着一个无法补救的遗憾,恋恋不舍地离开了人世。
安葬完毕,张月好擦干脸上的泪水,把亲朋好友、街坊四邻叫到跟前,交待最后一件事:“你们谁也不能把家里事告诉在部队的娃儿们。就当我求你们了。”当夜,她又叫来外甥王平安:“替我给茂娃、福娃他们写封信,就说家里好,别惦家。”
一年后,福山、茂山才得知家中两位老人已去世。茂山看到母亲太苦了,要求转业回乡照顾母亲。张月好生气地说:“忠孝不能两全。你要想对得起你爸,对得起我,就得先对得起国家!”茂山无话可说了。返回部队发奋工作,两次荣立三等功。
福山入伍到南疆后,开始被分到农场。张月好立即托人发了一封快信:“要当兵就别怕打仗,争取上前线立功。”福山听了母亲的劝告,主动要求上了前线。
在海军某部服役的登山,嫌部队生活艰苦,不太安心服役,在张月好的劝说和教育下,发生了转变。因工作成绩突出,连着两次受嘉奖。
1985年深秋,小儿子全山所在部队要上边防。张月好立即赶往部队,将一个红布包交给全山:“这是你三哥和五哥从前线寄回的立功喜报,你带着它,遇事该咋办就明白了。”全山没有让母亲失望,在保卫边防的斗争中立了二等功。
张月好的儿孙们都是好儿郎,除今年刚入伍的孙女赵韶芳外,他们中7人入党、6人入团、个个立功受奖。张月好家不仅成为“光荣军属”,而且成为“功臣之家”。
“爱国拥军,是咱老百姓的义务”
“爱国拥军,是咱老百姓的义务”,这是张月好经常挂在嘴边的话,凡是对军队和国家有利的事她都争着干、抢着干。那年张月好到部队看望小儿子全山,正赶上部队要开赴边防。她看到一些来队的母亲搂着儿子痛哭流涕,给战士心里造成了压力。
“可不能让娃儿们带着泪水上前线。”张月好找到团领导,向全团官兵亲属发出了“带头发扬爱国献身精神,积极支持亲人上边关”的倡议。在张月好的带动下全团的几十名随军家属和临时来队家属,集中在一起日缝夜织,赶做了2600件内衣、60多个行军背囊,连同一面“同洒满腔血,共献报国心”的锦旗,一并送到了官兵的手中。在誓师会上张月好被请到了主席台上,她高声说:“孩子们,家乡父老等着你们的喜报!”这位母亲的心声使在场的热血男儿群情激奋。
张月好的博大情怀影响和促进了当地爱国拥军热潮的兴起。襄汾县在全省内率先成立了军人家属委员会,县长任主任,张月好任副主任,长期与部队开展了“三方共育‘四有’军人”活动,为部队建设起到了积极作用。张月好“爱国拥军”几十年,党和政府给了她许多荣誉:她先后被山西省政府和山西省军区授予“模范军属”称号;被全国妇联授予“三八红旗手”;被国家民政部和解放军总政治部授予“爱国拥军模范”;光荣出席了全军妇女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表彰大会,受到了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会见……(附图片)
下图:张月好为新战士披红戴花。 玮玮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