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9阅读
  • 0回复

“菱花”为何越开越艳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6-01-11
第2版(经济)
专栏:

  “菱花”为何越开越艳
张建新王希友孙爱民
市场竞争优胜劣汰,特别是味精行业,在大批企业纷纷转产、停产的情况下,菱花味精集团却展示出勃勃生机:固定资产由建厂初期的8万元发展到今天的2.4亿元;生产规模由当初的小作坊发展到今天的跨地区、跨国界、跨行业、跨所有制的32个分公司、18个分厂的大型国家级企业集团;去年利税达到8000万元。
菱花集团的崛起,引起了专家和人们的关注,称之为“菱花现象”,其成因何在?
1987年作为菱花味精集团前身的济宁市柳行镇淀粉厂,在刚刚站住脚的情况下,遇到了新的难题,国内淀粉市场趋于饱和,产品积压,企业陷于困境。厂长江保安带人七上京、津,六下沪、杭,在市场调查基础上,大胆决策,利用淀粉进行深加工,生产谷氨酸,使自己的产品层层增值,环环生利,并采取银行贷、企业挤、职工集的办法,筹集资金6000多万元,顺利完成了6期谷氨酸发酵工程。生产车间由1个增加到5个,发酵罐由5个增加到20个。到1991年底,一跃成为济宁市第一家年产值过亿元,利税超千万元的乡镇企业。
在谷氨酸生产具有一定规模的情况下,他们不囿于现状,果断决策,将谷氨酸再度深加工增值,生产终端产品——味精,一举改变了依附别人过日子的被动局面。产品由单一的薯类淀粉发展到味精、谷氨酸、蛋白粉、玉米油、玉米浆、饲料等十几个品种,产值由原来的亿元猛增到2.5亿元,企业再次异军突起,又一次实现了惊人的跨跃。为使企业更上一层楼,他们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着力点,优化资本结构,发展规模经济,先后对11家国有、集体和外资企业,采取兼并、租赁、联合、购买等不同方式,进行了多层次、全方位、广泛而深入的企业联合,以最小的资金投入换回了最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近几年,菱花相继兼并了南菅制粉厂、柳行面粉厂、草酸厂,投资改造成自己的分厂,既启动了这些关闭企业的活力,又改变了产品分散、实力薄弱的局面。
企业的竞争,在某种程度上讲,就是人才的竞争。谁拥有人才,用好人才,谁就能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生产味精之初,由于人才匮乏,谷氨酸发酵工艺不过关,投产后产品质量差、收率低,连续出现染菌倒罐事故,使价值40万元的谷氨酸白白流进地沟。菱花人领悟了科技为先、人才为本的内涵,全面实施了“人才战略”。他们舍得花钱培养自己的“土专家”、“土博士”。先后投资40万元与山东大学、浙江大学和天津工学院联合,在全省乡镇企业中第一个办起了厂内职工大学和成人职工中专班,购置了先进的教学仪器和设备,委培大专生110人,中专生440人,工程技术人员152人。这批土生土长的技术人才,短短八年里,攻克技术难题68项,其中有4项填补了省内空白,2项填补了国内空白,每年为企业增加效益数百万元。
菱花集团始终采取灵活的用人机制。1995年3月,他们对新建的活性炭再生厂等8个单位,实行竞争上岗,参加竞争人员达60人,最终12人被聘为经理。同时,对全公司中层干部每月一次综合评价、考核,采取职工打分,中层干部互评,董事会评分相结合的办法进行,60分以下者自动离职。对竞争下岗的干部,集中培训。去年以来,他们在认真调整定员、定额的基础上,进行了优化劳动组合,车间主任择优聘任班组长,班组长择优组合工人,工人也可以自己的特长来选班组,不仅“将选兵”,也可“兵选将”,使上岗的每个人都有紧迫感、危机感。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