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8阅读
  • 0回复

一个名不见经传的穷村为何一跃成为徐州市首批小康示范村?关键在于——白集善抓机遇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6-02-05
第10版(农村经济)
专栏:地方经济

  一个名不见经传的穷村为何一跃成为徐州市首批小康示范村?关键在于——
白集善抓机遇
黄泽全
10年前,苏北农村留给我的是一种难忘的贫穷情景:茅屋土墙满目见,雨天泥泞难行人,粗布棉袄空着穿,瓜菜红薯半年粮……前些日子,我去江苏省徐州市贾汪区参加中国非洲问题研究会组织的学术讨论会,顺道参观白集村,得到的是一种全新的感受:家家二层别墅式楼房,户户通闭路电视;柏油马路宽阔笔直;全村1000多名中小学生实行免费教育;村民医疗、吃水、用煤免费;65岁以上的老人按月领取养老金;全村工农业总产值3亿多元,人均收入3000多元;既没有暴发户也没有贫困户,家家都有数万元存款……所见所闻,让我们这些久居都市的人感慨不已。
白集由昔日名不见经传的穷村一跃成为徐州市首批小康示范村,关键就是他们抓住了每一次重要的发展机遇。
1981年至1985年,煤炭市场供应紧张、产品畅销、效益好,这个村利用当地煤炭资源丰富的优势,多方筹措资金,5年内建起6座小煤矿,年收入逐年增加,尽管还未从根本上摆脱贫困状态,但为后来的经济腾飞积累了资金,奠定了物资、技术基础,也培养锻炼了一批管理干部。
1988年至1991年,白集村借助全国乡镇企业大普及大发展的契机,利用开煤矿盈利的资金,相继建成了运输队、造纸厂、水泥制品厂、面粉厂等10余家企业,还联营在海南省海口市兴建起三星级涉外旅游宾馆——新南洋大酒店,并与乡、区合建了棉纱厂。这样,既调整了产业结构,又大大增强了工业发展后劲,工农业总产值连续跨上几个台阶。
1993年以来,在邓小平同志南巡讲话鼓舞下,白集村加快了改革的步子,加大投资,发展规模经济,自觉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先后投资2000多万元兴办高科技产业,组建省级经济集团公司,已基本形成以煤炭、建材、食品饮料为龙头,以造纸、纺织、运输、商业为骨干的多元化村办工业体系。近10年来,这个村平均每年向国家交售公粮60多万公斤、棉花10多万公斤和税费400多万元,成为徐州市有名的粮棉大村、利税大户和工业先进村。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