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9阅读
  • 0回复

雄风今犹在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6-01-11
第11版(文学作品)
专栏:

  雄风今犹在
建华晓理
这是一片雄性的土地。千古一帝的神威震慑了天地风云。秦王故郡,骊山脚下,两千年前的兵士霎时停止了行进的脚步,手持长矛和盾牌肃然站立,战马不再嘶鸣,车轮不再疾驰,号角顿时偃息,万千壮士化作“兵马俑”,成为历史的见证。
八百里秦川经过了多少风云,这块热土上的勇士们默默期待了两千年。一场春风化雨,把历史埋入泥土的生命重新激活,在这块厚土上茁壮成长。在骊山脚下的相桥镇,也就是著名农民诗人王老九的故乡,回来了一位没有领章帽徽,但仍然衣着戎装威风凛凛的年轻军人,他行装甫卸就投入到乡亲们的怀抱,这位年轻复转军人叫刘华国。他望着这片富饶而贫瘠的土地,抚抱着勤劳而食不果腹的乡亲们,流下了激情的热泪。
刘华国本不是相桥人。他的老家朝邑县(今大荔县),属于三门峡库区,于1964年4月随着父母迁入临潼县相桥镇朝邑村,他在这里扎下了根。岁月的艰难过早地印入他的心灵深处,他变得沉默寡言,整天像成人一样只想着劳动收获,让全家人过上好日子,他很小就随父母种田下地,老人的善良顽强刚毅的性格给了他一颗诚挚的心,也激起了他生存进取的欲望。在一望无垠的田野上,长辈的爱抚和周而复始的田间劳作启迪着他童稚的心,从咿呀学语到抬脚挪步,他儿童的欢乐时光大多被他在饱尝生活苦味的沉静中度过。于是他早熟了。1973年12月,刘华国满怀报效祖国的炽热之心,应征入伍参了军。在抗震救灾、行军训练中,他刻苦磨练,不畏艰险,赢得了部队好评,成了一个铁骨铮铮的硬汉子。
时代给了他智慧。1978年春,脱去军装的刘华国,这位见过“世面”,善于思考的年轻人,面对现实在思索,他发现乡亲们大多数养着奶羊而卖奶难。他从当地的草资源想到了发展奶畜业,办乳品厂的致富之路。
要致富靠奋斗。过了一个冬天,由当时的公社投入2000元,加上刘华国喂养的猪卖的160多元和几个创业伙伴的集资及借款,在5亩地里自建了10间厂房,架起了10多口铁锅,当年便加工炼乳8万公斤,解决了附近农民交奶难的困难,还收入8万多元。刘华国从中尝到了甜头,带领伙伴一鼓作气,又建起了喷粉车间,很快生产出了第一批奶粉。
但是,这一带农民从未养过奶牛,何况靠鸡蛋换盐,甚至到30多岁还娶不起媳妇的农民,何以有力拿出二三千元买奶牛?然而,刘华国真真切切地看清楚了,奶牛养好了,可转化成农户的“小金库”,乳品厂生存发展的“造血库”。多养奶牛实在是增加农民收入,增强农业后劲,保证本厂充足奶源的最佳途径。帮农民养奶牛,建立奶源基地,等于为本厂建造了空间巨大的第一原料生产车间。于是,刘华国拿出了农家后生咬定青山不放松的那么一股狠劲,断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为农户贷款买奶牛,帮农户掌握科学饲养知识。
他还组织当地有饲养管理经验的奶牛户主,在奶源基地的乡村,巡回介绍经验,提供综合服务,有力地调动了农民饲养奶牛的积极性。饲养区域现已扩大到渭北地区的五个区县、14个乡镇、415个村民小组,产奶旺季日收鲜奶可达四万公斤。在刘华国的带领下,过去贫穷落后的相桥镇,近年来靠发展乳品业,变成了全县富裕的乡镇之一。相桥变了大样,相桥乳品厂变成银桥集团公司,成了省的重点乳品生产企业。“秦俑牌”牛羊奶粉获得省优、部优的金奖、铜奖。养殖、加工的良性循环,把刘华国领导的相桥乳品厂,同数千户农民的切身利益紧紧地连在一起。厂兴带民富。名优产品的畅销使厂里有了足够的周转资金给交奶户兑现奶款。许多农户盖起了关中平原特有的宽敞明亮的大瓦房或二层小楼房,添置了电视机、洗衣机、录音机等家用电器,红火的日子可以与城里人媲美。
王老九的故乡——相桥镇北王村,70户人家有64户养奶牛,奶牛存栏82头。仅交售鲜奶一项,全村每年可增加收入12万多元,奶牛积聚的有效农家优质肥料使全村每年增产粮食5万多公斤。一座座新式平房、楼房、大瓦房排列有序,整齐划一。澳大利亚畜牧专家吉尔克里斯特先生和美国畜牧专家希海先生,1989年8月在这里考察时,伸出大拇指连声称赞:“好,中国农民有气魄!”
一块块奖牌记录着他们奋力拚博的光辉业迹。刘华国这个陕西省的知名人物,这位基层党支部书记获得了许多桂冠:全国军地两用人才先进个人、优秀共产党员、优秀企业家、全国劳动模范、省人大代表……他在荣誉面前不自满,而是以更高的标准,更新的要求来约束自己,求实创新,锐意进取。价值在智慧和忘我的劳动中不断产生。这是一群复活的兵马俑,在江河日月的运转中,时刻都能听到这些秦川勇士的呐喊声。
人们似乎感到,昔日的雄风异彩,在这块雄性大地上更显光辉!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