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2阅读
  • 0回复

执行政策失误当选杜马议员科济列夫终被解职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6-01-12
第6版(国际)
专栏:新闻分析

  执行政策失误当选杜马议员
科济列夫终被解职
本报记者许宏治刘刚
1月5日,俄罗斯总统叶利钦接受了科济列夫的辞职请求,解除了其外交部长职务,6日任命对外情报局长普里马科夫为新的外交部长。总统新闻秘书解释外长易人的原因时说,一是因为科济列夫已当选杜马议员,根据宪法,不能兼职政府官员;二是由于叶利钦总统曾不止一次地严厉批评外交部及其领导人在执行对外政策方面犯下错误。
科济列夫是一名职业外交官,今年才44岁。迄今为止他是俄政府任期最长的部长。对于他去职的原因,外界普遍的看法是,前者只是表面文章,后者才是问题的实质。
从苏联解体前的1990年起,科济列夫一直担任俄联邦外交部长,曾积极地执行对西方“一边倒”的外交政策,被公认为“亲西方政策”的代表人物。这次他被解职后,美、英、德、法等西方大国均表示惋惜,美国务院甚至称科济列夫去职“将严重损害美俄关系”。
为了争取西方的援助和支持,俄罗斯立国初期曾奉行亲西方的外交政策,然而这一政策并未使俄很快融入西方社会,也未给俄带来实际利益,反而使它丧失了超级大国的地位。这不能不使俄罗斯的民族自尊心受到强烈的刺激。在这种情况下,叶利钦总统调整了政策,对内停止实施“休克疗法”,强调稳定社会,提高生产,改善生活,打击犯罪;在外交上于1992年5月提出了“双头鹰”政策,即俄罗斯的外交政策既要面向西方,又要顾及东方。1993年底第一届国家杜马选举后,鉴于民族思潮进一步上升,叶利钦总统进一步加大了对东方外交的分量,提出了重振大国地位、维护民族利益的目标。但是科济列夫并未能跟上总统的脚步,在实现总统提出的各项目标中显得不够得力。他那跟在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后面亦步亦趋的做法,尤其是最近他未能阻止北约东扩计划,未能使俄罗斯在波黑问题上发挥传统影响和作用,却让美国出尽了风头,引起人们的强烈不满,成了众矢之的。因此,从去年开始,叶利钦总统多次对外交部的工作提出批评并公开表示要撤换外长。这显然是意在告诉公众:对于外交上的失误,应由科济列夫承担责任,科济列夫的解职是迟早的事。后来虽然科济列夫暂时留任,但在一些重大外交问题上,国防部等部门的作用有时超过了外交部。去年年底,还成立了总统对外政策委员会,以“帮助”外交部协调对外事务。从表面上看,这次科济列夫是因当选议员而辞去外长职务,然而,如果叶利钦不解除他的职务,他是可以辞掉议员工作的。要当议员而不当外长,这只不过是一个比较体面的台阶。
分析家认为,叶利钦解除科济列夫的外长职务还有他更深远的考虑。今年6月将举行总统选举,叶利钦以解除外长职务的行动表明,他正重振旗鼓,另立形象,以便为连任总统打好基础。
俄官方在宣布科济列夫去职的消息时表示,西方国家不应把此事看成“某种威胁和俄罗斯对外政策发生变化的标志”。然而不少舆论认为,这虽说不会促使克里姆林宫彻底改变政策,却可能导致俄对外政策发生“微妙的变化”,俄将进一步加紧推行以总统为主导的外交政策,加紧推行从民族利益出发、重振大国地位的外交方针。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