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3阅读
  • 0回复

从“花城”到“书城”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6-01-12
第11版(文化时空)
专栏:文化巡礼

  从“花城”到“书城”
本报记者王力军
A.广州:一座读书的城市
在某些人的印象里,广州人是长相精瘦头脑机敏手持“大哥大”边喝早茶边谈生意的“大款”;至于广州的文化,有一个词颇能代表为数不少的人们的总体看法,叫“文化沙漠”。但你若来广州亲历一番,就会很快发现,这种印象恰恰是一种对这座南国都市的深深的隔膜与偏见。近几年,就是在这座商业氛围浓郁的都市,历久不衰的读书热潮持续升温,以至于使外地来客惊异于这种始料未及的文化风景,而叹为观止。也许我们仅从两次书市上的几个数字,即可见出广州“读书热”之一斑:
1991年9月,为期12天的第四届全国书市在广州举行。设在“广交会”的书市展场内,购票、进场、交款的人流排成三条长龙,2角一张的进场门票竟被“炒”到了20元一张。书市期间,广州市民中每6人就有一人光临书市,参观书市总人数达到55万,可谓至者如云;而每百位参观书市的广州人有70人购书,进场人均购书21.80元,书市总销售突破1200万元,其势更可谓空前。对此,新闻界人士盛赞:“广州人搬走了一座大书山!”
1994年11月,第二届羊城书市在刚落成的广州购书中心举办。此次书市入市读者超过80万人次,销售总额再破1200万元。广州人大把掏钱买书的热情与气魄,令外地人“大跌眼镜”。
另据统计,广州市1990年人均购书额就已达到24.40元,相当于当时全国人均购书额的6倍多;而1994年,全市人均购书额跃升到64元,居全国城市之首;广州市国营书店销售总额已逾2.3亿元,仅次于人口远远超过它的北京和上海。
文化的发展不是用数字的尺度所能完全表现出来的,但这些数字却能实实在在地展示出广州人作为爱书人的风采。看来,我们的心态是应该在“南风”的浸润与时光的流变中加以修正了——广州,却原来是一座读书的城市!
B.观念:有书真富贵
也许直面的感觉代替不了理性的思索。为什么炽热的读书大潮能够在广州这座灯红酒绿的商业都市涌起?为什么广州这个在文化上常遭指摘的地方却能够构筑起如此怡人的文化风景?或许有人的回答是一个字:“钱”。广州人有了钱,也就有了购书的热情和读书的雅兴,也就有了聚风成潮的资本。诚然,经济的发展、物质文明的进步必然引起人们对文化、科技知识的追求,必然促进精神文明的繁荣与发展,但对其关系决不能简单地去理解。广州这个地方,曾是许多人实现一己富贵梦的去处;广州人囊中有钱,这也是个不争的事实;然而,兜里有钱未必一定去买书。广州人爱书、购书之“狂热”、之潇洒仅用有钱来解释是难圆其说的。发了财的不仅有广东人,那些腰缠万贯的“大款”、“大腕”家中现代化设施一应俱全,不是因不买书、不读书而常遭人揶揄吗?其实,广州的“读书热”的兴起,十分重要的一点是经济发展后广州人文化消费观念上的深刻变化使然。
古人云:“智之用百,力之用一。”广州人深知,掌握知识,方可以一当十。率风气之先的广东,商品经济的脚步迈得沉实而迅疾。在市场经济的海洋中,生存与发展时时离不开竞争,要么被淘汰出局,要么就胜人一筹,而决定这一切的只有一点,那就是你有没有知识和才干。因为广州人信奉的是“读书有用论”,他们比任何时候都更懂得、更理解英国哲学家培根的那句名言:“知识就是力量。”
在许多人眼里,花钱买书是一项纯支出,甚至是一种经济负担;但广州人却有着另一番看法。他们赞同“读书是一种报酬率最高的投资”的观点,他们的理由透出他们的精明:因为你只花很少的一点钱,很少的一点时间,你就可获得一个作者耗尽他一生所积累出来的经验与成果,不论这个作者是活在今世或是几千年前的古人。“书里淘金”,更透露出岭南文化的“务实”传统和广州人的“尚实”之风。
C.营造:从“花城”到“书城”
花城广州是一座富于诗意的城市,这诗意不仅来自她花的艳丽,而且也来自于她漫城飘逸的书的幽香。广州是座真正的书城,从花城到书城,不仅仅是因为市场经济氛围中人们文化观念的变化,更重要的则是观念背后的有力的引导。或者说,广州馥郁的书香来自全市上上下下的艰辛营造,来自一种健康文化氛围的努力构筑。1990年羊城图书博览会,12万人潮观书购书的动人情景,深深烙在每一位组织者心头,他们意识到广州人心中真正的期盼。于是他们争来了1991年的第四届全国书市,也争来了花城人民的读书热潮。一年一度的南国书香节的和风轻轻吹拂,大大小小的读书会、读书俱乐部和多姿多采的读书活动更送上缕缕书情。从省委书记到市委领导,从新闻界有识之士到出版界创业之才,他们不但感动于这股热潮,而且有力地推动和引导着这股热流,使其历久而不衰,长兴而不败。耗资1.1亿元人民币而建成的广州购书中心,以全国最大的书城的角色,昭示了广州“日日书市”的文化风景和真正的诗意;东山图书批发市场日成交额上百万元,推动着广州图书购销网络的形成;散布于市区的图书连锁店日渐增多,精神的血脉通向千千万万个读者。这一切都在告诉我们,广州人在真正营造着一个全新的“书香社会”。
从花城到书城,香馨依然是那样浓郁,但人们更多地品味出的却是香馨之中“营造”二字的真正诗意和深刻的启迪。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