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9阅读
  • 0回复

傣妹恋草原牧女闯南方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6-01-12
第11版(文化时空)
专栏:神州采风

  傣妹恋草原牧女闯南方
本报记者白木
记者日前在内蒙古采访,路经一草原城市,在一南国风味菜馆就餐。记者为一幕熟悉而陌生的歌舞所吸引:发源于我国南部西双版纳的傣族歌舞在这里竞芳斗艳,引起牧民和其他就餐者的阵阵喝彩。
美丽的《孔雀舞》,漂亮的《兄妹情》,缠绵的《山歌对唱》,热烈的泼水仪式,深情的“赠荷包”、“系红线”,把我们的思绪引向祖国大陆的最南端,引向竹翠花繁的云南。
记者在后台——餐馆的一间简陋的房间里找到“孔雀”的扮演者,一位来自西双版纳的名叫玉萍的姑娘和她的两位同伴,问他们为什么“背井离乡”北上草原时,她们竟愉快地回答:“老呆在一个祖祖辈辈呆着的地方总不是那么回事,我们应该趁年轻,多出来闯闯。再说,我们十分喜爱草原风光,在草原上挣钱心境十分开朗。”
据悉,像玉萍这样“闯草原”的傣家妹不计其数。内蒙古文化厅的统计是,全内蒙古傣族表演队有10余支,其他南方少数民族表演队60余支。
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北风南渐”,牧羊女勇闯南方。蒙古包在草原渐渐消失,却在南方悄悄出现。深圳、广州、佛山、东莞、上海、南京、厦门、海口等地,蒙古包正成为一种现代景观。牧羊女扛着蒙古包,扛着草原风情,对南国的文化市场,正带来不小的冲击。南方尽管酸甜苦辣五味俱全,但她们还是看准了另一片天地。用她们自己的话说:“草原虽好,还得有使者。”她们已自豪地充当了草原文化的使者。
鄂托克旗乌兰牧骑中有相当一部分队员闯过南方,在深圳的一次为期两个月的演出中,他们分文未获,还搭上了难以言表的劳苦:睡地板、吃粗粮,还帮经纪人扫地擦玻璃。已有19年工龄的三月花坚决地回答:“好人总比坏人多。我们还要到南方去闯,闯出乌兰牧骑的威风来!”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春风吹遍神州大地,带来的是人们观念的更新。更为重要的是,它打破了牧民们日出而牧,日落而息的生活程式。南北文化的撞击、交流,使得浩瀚辽阔的内蒙古大草原更添风韵。(附图片)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