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3阅读
  • 0回复

钟情于事业女性——赵小蝶印象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6-01-13
第5版(各地传真)
专栏:人生舞台

  钟情于事业女性
——赵小蝶印象
本报记者赖仁琼
事业型女性大多因忙碌而忽略打扮。如何使她们的外表与内心一样和谐美丽?如何让那些步入中年的事业女性青春长驻、更具魅力?几年前,上海赵小蝶化妆品有限公司董事长赵小蝶就开始关注这一问题。
不惑之年的赵小蝶清纯、活泼,浓浓的书卷气和高雅的谈吐,常使初次见她的人将她当做正在读书的大学生。她70年代末从大陆到香港,与丈夫白手起家,靠勤劳、智慧与真诚,不仅将紫砂工艺品销往台、港及东南亚地区,还与宜兴的工艺师一起探讨、改良紫砂的生产工艺,使传统紫砂更具文化与艺术的生命力。
两年前,赵小蝶决定在上海投资办厂。得此消息,有朋友劝她:“你经销紫砂工艺品已十分成功,而化妆品市场竞争激烈,何必再去冒风险呢?”赵小蝶虽然理解朋友的好心,但却不改投资化妆品的决定。她说:“风险固然有,但我搞化妆品,不是为了获取最大的利润,而是想让那些事业有成的中年女性更加美丽!”
目标既定,但要与那些有着几十年甚至上百年历史的国内外化妆品在同一市场竞争,挑战无疑十分严峻。但赵小蝶坚信: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赵小蝶曾用过不少世界名牌化妆品,但她发现“洋货”并不完全适合东方人。加之价格较高,一般工薪阶层难以承受。于是,在开发产品之初,她就将“小蝶”牌定位于高质量、有特色、面向事业女性。为了研制有去斑功效的美白霜,赵小蝶虚心向专业人员和皮肤科专家求教,在40摄氏度高温的车间里,一呆就是一整天。样品出来后,她一天几次在自己的脸部、手背涂抹、观察,根据切身感受调整配方。待产品定型,赵小蝶又分赠香港演艺界、工商界的朋友,并认真听取她们的意见。朋友们得知“小蝶”牌研制过程的艰辛,都十分感慨:“你这老板太辛苦啦!”
去年9月,联合国第四次妇女大会在北京召开前夕,赵小蝶派人将5000套、价值150多万港元的化妆品礼盒送到全国妇联。她说:“愿小蝶化妆品为出席世妇会的中国女性增添风采。”身为浙江省妇联执委、香港各界妇女联合协进会名誉副会长的赵小蝶也出席了NGO。会议期间,她还抽时间为与会的女部长、女市长等事业女性举办美容讲座,受到热烈欢迎。她们亲切地称赵小蝶为“美的使者”。
赵小蝶十分热心社会公益事业。1991年华东水灾,她不仅捐钱捐物,还作为香港各界妇女代表,赴安徽灾区考察。大堤上、帐篷内,她不顾洪水、疾病的威胁,把赈灾物资送到灾民手上。
发现受灾最重的乡村新建的茅草房难避更大的风雨,赵小蝶向当地政府建议修建砖瓦房,并带头出资捐建20多间。回港后,她又为此募捐,各界姐妹纷纷响应,短短几天便捐出6000多间房款。为广筹善款,越剧票友赵小蝶粉墨登台,与上海红楼越剧团钱惠丽合演《梁祝》。此次义演筹得的160多万港元很快被送往灾区,表达了各界妇女对灾区人民的一片深情。
赵小蝶热爱家乡,更关注当地的教育事业。1993年,她捐资在母校宁波江北区小学设立锦锋奖学基金,以鼓励更多的青少年勤奋学习,积极进取。
赵小蝶说,虽然个人的力量十分有限,但只要是对国家,对民族有益的事情,我都会尽最大的努力去做。近几年,赵小蝶经常参与沪、港妇女界的许多社会活动。她办事认真,待人宽厚,深得大家喜爱。艺术大师刘海粟生前为赵小蝶题写的条幅“真善美”,既是她的座右铭,也是她不断追寻的人生境界。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