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8阅读
  • 0回复

追求卓越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6-01-13
第7版(副刊)
专栏:

  追求卓越
刘谦
地球终于转到了一个世纪之交的前夜。
历史在这个时候仿佛突然凝固了,现实像一道简单而难以解析的命题摆在人们面前,向人类发出严峻的考问。
发展才是硬道理。一位东方巨人机敏地向历史也向未来这样回答。一个辉煌的民族因了这个回答振奋起来。然而振奋同时荡起了更加浓厚的烟尘,前进牵带出更加剧烈的矛盾。历史的目光,一下子就对准了刚刚走进市场经济的社会主义企业家,看他们如何应对、怎样回答。
李山岷沉静的目光这时候凸现在我的面前。这个一身西装,戴一副秀琅眼镜,清秀干练而学者气质浓郁的中年人,就是在全国农资系统,特别是在西北名声大振的“中国500家最大服务企业”、“陕西十大明星批发企业”之一的——陕西省农业生产资料总公司总经理。
民以食为天。农业是我们的立国之本。党和国家对农业赋予了极大的关注,为农民的富裕勾画过宏伟的蓝图。在政府与农民之间,农业生产资料的供应是一道至关重要的桥梁,这座桥,可是直接关系着父老乡亲的喜怒哀乐呵。陕西省农业生产资料总公司有43年的历史,也为陕西的农业作出过重要贡献。然而前些年却泥足深陷,连年亏损负债达千万元之巨。对外货源紧缺市场萎缩,对内管理混乱。省内农资价格一路上扬,农民心急,政府心焦。无农不稳啊!
1994年初,李山岷在外困内乱中走上总经理的岗位。当年扭亏为盈,翌年腾飞。公司在获得“省级先进企业”、“重合同守信用企业”等多种荣誉后,又被国内贸易部命名为“全国农资系统先进单位”。李山岷因此被评为“首届中国500位经济改革功勋人物”之一。一个几乎“死定”了的企业,眨眼间就“活”了。1994年公司销售额创历史纪录,达3.7亿元,1995年又突破7亿元。尽管公司盈利不多,但从这巨额销售中,李山岷感慨颇深:是改革使公司焕发了生机,那过程虽然艰难,但收获也格外喜人。
受过大学熏陶,8年前走进农资系统的李山岷,精明能干,对事业忠心耿耿。1993年初,当上级领导把振兴公司的希望的目光对准他时,他激动了。李山岷知道这是自己也是公司最现实的一种选择,于是他说“我干”!
锣鼓敲响那几天却是李山岷最苦闷的日子。一个孕育公司中兴之策的阵痛期,没有人能比李山岷自己更清楚这阵痛的分量与艰难,包括目睹他苦闷煎熬的爱人。但是这个阵痛终究很快过去了。
上任伊始,李山岷连发两道指令:一是清资核产摸清家底,集中财权改革财务管理办法;二是搬掉铁交椅,打破铁饭碗、铁工资,实行全员劳动合同制,择优聘任上岗,拉开分配档次。这无疑是向几十年一贯制的铁交椅和铁饭碗挑战,个别人一时难以理解,但多数人眼里冒出了希望的火花。
李山岷的目光紧盯着“人”,这200来号人。他为怎样让这些人发挥最大作用紧锁眉头。一个大胆的想法出台了。聘任一批年富力强、懂经营会管理的年轻人担任分公司经理,将他们推上一线;请年龄偏大的老同志到机关的管理岗位,发挥经验的力量。
这是一次大胆的“换血”,然而革命要付出代价。一时间,李山岷举步维艰,阻力重重,盘根错节的制约关系纷至沓来。但李山岷坚信,转换机制是企业生存发展的立身之本。现实也给了他最有力的支持:财权上收后,费用骤减;少帅进帐后,各分公司业务迅速投入运行,上级主管部门的领导旗帜鲜明地为他撑腰,大多数职工积极配合,李山岷这时比任何时候显得都冷静。最让李山岷感佩不已的是,一位曾经反对自己的老同志,听到自己被聘任后,竟流下了热泪。李山岷从这热泪中看到了希望的火种,他坚信大地孕育的希望不会落空。
这一年,公司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绩。这时李山岷请公司中层干部吃饭。大家以为这是老总犒赏三军,不料却见李山岷依然一脸严峻。他设的是自助餐。他说:“公司要生存要发展,就必须自己动手,自力更生。”
与往常截然相反,李山岷这一天格外高兴。扎彩花,切蛋糕,甚至亲手点燃蛋糕上喜庆的蜡烛,一脸祝福,一脸热情。这是李山岷为老职工苏应俊过生日。李山岷的情绪感染了大家,也点燃了大家更高的热情。团结奋进,同舟共济,这是李山岷多年来执著追求的注重关心“人”的现代化管理。
毕业于理工大学的李山岷崇尚科学,多年从事基层实践及管理研究的他又富于时代感。他深知对企业家来说管理是第一位的,不会管理就没有效益可言,关键在于怎样管理才既有约束力又不乏激励作用。
经过深入研究,他们制定了《公司财务管理办法》、《制止流通领域不正之风的二十条规定》,这在全国农资系统引起很大反响,被许多兄弟单位借鉴引进。
李山岷和他的一班人把公司带入良性循环的轨道以后,又开始了对更高境界的追求:那就是以农为本,为农服务,赢利助农,一切为农。李山岷用这四句话揭示了自己工作的意义,规范着自己的行为。
作为一个农民的儿子,李山岷至今难以忘记父辈为了追求富裕与文明,不惜远途跋涉从贫瘠的鄂西北迁居商洛山中,可惜商洛也是个穷地方。19岁那年,当他满怀喜悦地跑回家,告诉父亲自己被兰州大学录取的消息时,没想到,他的喜讯竟成了父亲的负担。父亲的窘态深深地留在了李山岷的脑海中。靠助学金读完大学的李山岷,自小心里就装着一个让父老乡亲欢笑的梦。当他8年前告别仕途,走进农资公司的大门时,让贫瘠的土地富裕起来就成了他心中唯一的希望。
去年7月,陕西长武县遭受雹灾。李山岷忙了一整天,刚端起饭碗,就从电视里看到了灾情报道。这个农民的儿子忧心如焚,他吃不下饭,当即找到主管化肥的张科成副总经理,要求第二天便安排救灾肥,并强调要就近调运,低价供应。翌日,100吨优质国产尿素运出了。化肥是粮食的粮食。当这些“粮食”运到时,长武县委县政府还没来得及向省政府求援,灾区农民见此情景热泪盈眶。这是党的温暖啊!
同一年,陕西最贫困的岚皋县遭受严重灾害。当时水害严重、铁路不通,省农资公司就用汽车将450吨优质化肥直送灾区。300公里山路上一行行车队带去的何止是秋种急需的化肥,那简直是宝贵的希望啊!希望下种后,县委县政府领导同志专程送来锦旗,表达他们对农资公司的感激之情。
因苹果而忽然名满京城的穷县白水有这样一户农家,5口人中,两个弱智,他们穷到了“赵光腚”的分上。他们眼巴巴瞅着乡亲们奔小康,蜷缩在破窑里伤神忧愁。突然有一天,他家的破窑前来了一些城里人。这些人带来化肥农药,带来技术,优先帮他们脱贫。难道是上苍开眼了?不是上苍开眼,这一行人是省农资总公司的员工。
这是李山岷一个战略举措的序曲。这是李山岷开始追求更高境界的一个开篇,他要把富裕的种子洒向三秦大地,他在追求一个更宏大更深刻的“效应”,实践公司的宗旨:助农、为农。两年中,公司为果农配套服务,将5000吨硫酸钾优质肥,每吨让利210元低价供应。公司还千方百计多调超调价格较低的国产肥,使全省农民减少支出2900多万元,并将进口价格较高的化肥每吨补贴150元赔本供应县公司,减轻农民负担近300万元,使缺肥大省陕西的化肥价格处于全国中下水平。同时赔本赚吆喝的生意还有农药、农膜等物资。
1995年3月,公司出钱出人在渭南建立了全国首家省级庄稼医院。紧接着与省人民广播电台联手,推出覆盖面更广的全国唯一的“空中庄稼医院”。紧接着,在大荔、白水、合阳、岐山、乾县建成万亩棉花、万亩苹果、万亩小麦、千亩玉米、千亩酥梨科技示范田……紧接着,为17个地县公司配备传真机,及时反馈市场变化……这是一个正在负重爬坡的公司的作为。国务委员陈俊生在看到对陕西省农资总公司的有关报道后,赞赏地说:全国农资系统都像陕西农资公司这样,农资工作就好做了。
毛泽东曾说:为什么人的问题是个根本的问题。这确是一句有普遍意义的至理名言。
如潮的黄昏覆盖着城市。黄昏的血色也昭示着生命的底蕴。李山岷的心中藏着一条巨龙,他渴望让这巨龙腾飞舞动。他在向我勾画一幅蓝图。
社会主义的企业,特别是农资企业不是追求高利润的机器。我们的效益在农村的真正致富上。再有几年,至迟到2000年,如果要陕西农民的人均收入达到2000元,农业成为经济增长最快的兴奋点,我们还得干很多事。
李山岷兴奋而诚挚。他的目光里充满了憧憬与希望。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