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0阅读
  • 0回复

佤族“木鼓舞”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6-01-13
第7版(副刊)
专栏:民族花环

  佤族“木鼓舞”
刘再兴
佤族木鼓舞是流传于云南西盟、沧源和耿马等佤族地区的一种最古老、最具代表性的民族舞蹈。多少年来,她以其强烈浓郁的民族特色和别具一格的艺术魅力震撼着人心。如果说傣族嘎秧舞的特点是“柔情似水”,那么佤族木鼓舞的特征应该说是“性如烈火”,是佤族人民火一般民族性格的艺术展示,她同样是我国民族文化中的一枝奇葩。
木鼓凿木镂孔而成,声音雄浑而高亢,震天动地,响遏行云,其独有的韵律极富鼓动性和感召力。
有了木鼓,便有了木鼓舞。关于木鼓舞,有这样一个传说:在远古时代,佤族人营居深山老林之中,划地为营,以狩猎为生,夜晚围火而眠。富于母爱的女酋长常常彻夜防护守卫。一天夜晚,凶兽深夜潜至,女酋长呼喊不及,只好挥械敲打身边木桶,不料木桶竟能发出“咚咚咚咚”的震天巨响,惊跑了凶兽,也惊醒了部落臣民。于是,他们发现了木鼓的威慑性和感召力,兴奋地围着木桶欢歌狂舞,庆祝这一意外的发现。从此,木桶成了佤族头人发号施令、进军收兵和组织大规模社会活动的重要器具。后来经过不断地摸索、总结,佤族人制出和完善了木鼓,木鼓舞也由此产生并代代相传。木鼓舞是佤族人民发现、认识和改造物质世界的结果,符合人类认识的一般规律;她又是佤族人民勤劳勇敢、团结奋争的民族精神的象征,凝聚着历史长河中一个民族的创新精神。
流传于当今沧源、耿马的木鼓舞,以木鼓和铓为伴奏乐器,以歌声、吼声以及鼓声和铓声的有机交融为主要旋律,既保留了远古时代深沉浑厚的音调,又有了新的发展。在这些乐器伴奏下的木鼓舞造型显得极为壮观:暮色中,身披长发的女主角屹立于木鼓之上,仰头挺胸,双手伸向空中,作拥抱太阳状;木鼓两端各站一至二名男鼓手,手执槌棒,威风凛凛;周围是头扎红带、赤裸上身的男子和披甩长发的女子仰卧起伏,随着远处男女歌手的呼喊声和鼓声、铓声交错形成的强烈的节奏而缓缓起舞。木鼓以“握拳”、“跺脚”和“甩发”为基本动作,声音动作配合协调,粗犷奔放,气势磅礴,撼人心魄,淋漓尽致地表现了远古时代佤族人民同大自然抗争时怒悲相交而又百折不挠的悲壮情景。每逢节日或重大社会活动,佤族人民和当地文艺工作者都要跳木鼓舞,展现佤族人民火一般的民族性格,这时,观者如潮,木鼓舞的艺术魅力使人激动不已。
近年来,木鼓舞经过专业文艺工作者的不断加工和整理,日臻完美和成熟。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她已经走出了阿佤山,走出了红土地,在省内外文艺舞台上尽展风采,并受到国外学者的关注和青睐。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