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6阅读
  • 0回复

陈桥之夜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6-01-13
第7版(副刊)
专栏:

  陈桥之夜
涂光群
到开封三四回,想去看看宋太祖黄袍加身的旧址陈桥驿却不那么容易。陈桥驿在北宋时曾是开封城北边第一个大的驿站,交通发达,商业繁盛,东岳庙香火也兴旺。然而自从黄河改道南迁,它孤悬于河的北岸,不再居交通要道,也就逐渐衰落了。宋太祖赵匡胤黄袍加身是公元960年的阴历正月初三,距今近一千零四十年。时光过得飞快。而今天的陈桥驿又如何呢?出了开封城,汽车沿着一条平坦、宽阔的公路往东北方向急驰。一个多小时后,驶上1000多米长的黄河新桥。新桥确实是壮观的,它像一道高高拱起的长虹,横跨在黄河之上。在桥最高处,暮色苍茫中,俯瞰四周广袤平野,我有一种腾云驾雾的感觉。只有走上了引桥,汽车才陡急地仿佛从空中降下来。我仍记得,当我们后来从陈桥驿(现改名陈桥镇)返回之时,远远地便看见原野上一道高悬的长长弓背形彩虹,那是华灯已放的公路新桥,又是另一番景象。
在向导指引下,我们沿着一条土筑公路折向西南方向,颠簸地前行。说是公路,实际上是一条大车道。虽在夜晚,仍有不少当地老乡赶着骡马车、牛车,满载着收割下来的芦苇和带有潮湿气息的晚稻穗从田野里返回。在窄窄的路上,要时时会车,吉普车就只好采取走走停停的牛步爬行方式了。汽车过了一道窄窄的勉强可通的简陋木桥,便沿着河堤西行,大约过了半个小时,才到达堤内的陈桥镇。陈桥距开封市仅45华里,我们却行车走了将近两个小时。
赵匡胤黄袍加身处的东岳庙在村子中央一条街的北边。一位叫李宗唐的老人,为我们开启了紧锁着的大门。我们来到院内,先去看那东岳庙的大殿。这殿据说清朝时重修过,现在仍然显得古旧,殿宇很高,墙皮已剥落。老乡举着一支蜡烛来照明,我仍然感觉四周黑影憧憧,神秘莫测,像是回到了一千多年前的那个夜晚———赵匡胤麾下的那些高级军官们没有睡眠,一堆堆聚在那儿小声议论,在赵的亲信策划下,正在酝酿演出中国历史上惊人的一幕:在黎明前将一件只有皇帝方能穿的宽大衮龙袍披在他们的统帅赵匡胤身上。然后在赵匡胤的指导下(例如立即宣布对后周王室及大臣保护、不杀,不准掳掠开封城——“朝廷府库、士庶之家,不得侵掠”,违抗者处决等重要决策),回师开封城,顺利地接管中央政权,不流血地实现朝代更替。
我走出大殿,想看看庭院中除了“宋太祖赵匡胤黄袍加身处”那醒目的石碑,还有什么当年的遗痕。李宗唐老人立即领我们到庭院东侧一棵千年古槐前说:“这就是赵匡胤的系马槐!”这的确是棵古槐,占地面积很大,气度不凡。由于年深日久,粗大的树干已经往西南倾斜,下有砖座支撑,而伸展出去的好些树枝已经枯死了。老人低声告诉我:“文革”中这座东岳庙变成了小学校,一些小学生上树玩闹,没有人管。有一年为消灭树上的马蜂窝,还曾放火烧树。这样一折腾,原本活着的古树,便受不了了。老人显出非常惋惜的神情。在老人的烛光照耀下,我看见树前的一块石碑上,写着斗大的三个字“系马槐”,这碑也有些年头了,是吴门张松孙的手迹。看来,这棵古槐,的确是了不起的历史见证,可惜在“文革”中也难逃劫数。
在深沉的夜色中,我们的车从陈桥镇开出来,但在我眼前,仍在晃动着那座破旧的大殿和古槐的影像,这就是那曾经赫赫有名的陈桥驿。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