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2阅读
  • 0回复

民工夜校谁来办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6-01-13
第8版(文摘)
专栏:

  民工夜校谁来办
去年底,北京师范大学的一群学生凭着一腔热血办了所“民工夜校”。他们把校址设在北京大钟寺农副产品交易市场,夜校吸引来不少山东、河北等地的菜农和商贩。问起初衷,大学生们说,他们中的许多人也来自农村,对民工情况比较了解。民工渴望了解城市、融入城市,需要知识也需要尊重,但城市并没有为民工准备课堂。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在把农民从小农塑造成为具有集体意识的社会主义新型农民上是下了苦功夫的,但我们只是希望他们做本分的农民,而非市民。80年代以来,改革开放勃兴,城乡间壁垒森严的局面随之瓦解,急于摆脱贫困的农民挈妇将雏涌入城市,事情仿佛发生在一夜之间,农民和城市都没有准备。据统计材料表明,现在流入城市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已高达8000万。北京统计出来的外地人口数字是340万。这就意味着在北京街头来来往往的人群中,几近1/3的人并非北京籍人。
从历史上看,农业社会转向工业社会最主要的标志之一,便是农业人口比重的大幅下降。这个规律在中国也将不折不扣地发生,也就是说,8亿农民中的绝大多数必将随着社会形态的转换而成为产业工人或其他非农人员。按照目前的思路,发展乡镇工业,大力建设小城镇,尽可能就地吸纳是解决这个问题的基本方针。因此,这些接受过城市文明熏陶的民工已被历史地赋予了传播现代知识和观念、带领乡亲建设故土的重任,无论他们有没有意识到这一点。
然而,他们目前的素质并不足以担此重任。据北京市的调查,外来人口中有小学以上文化程度的,女性比例仅为31.11%,而男性也不过60.75%。提高他们的素质,已是当务之急。以大学生的微薄之力,是难以担负起这个重任的,但他们的举动却在敦促政府有关职能部门和社会各界行动起来。
(1月5日《中国妇女报》孙钱斌文)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