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0阅读
  • 0回复

东单西单话短长——北京两条商业街的对比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6-01-14
第1版(要闻)
专栏:

  东单西单话短长
——北京两条商业街的对比
本报记者赵志文
西单和东单都是北京著名的商业区。这几年,与西单的繁华喧闹相比,东单却显得有些冷清。是何原因造成了一热一冷?冷热之中对我们有什么启示?
锦上添花的西单
西单在旧中国即是北京的商业中心之一。西单商场开业于1930年,它的四周,书场、茶馆、饭店、戏楼、影院鳞次栉比,使这条街名噪一时,故老北京形容京华繁华胜地:“西单东四鼓楼前,五坛八庙颐和园”。
解放后,西单的商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与王府井、东四、前门一道,成为北京著名的商业中心。
改革开放以来,北京市西城区响亮地提出“繁荣西单,发展西城”的口号,内引外联,着意发展,西单的面貌焕然一新:购物中心、华威大厦盖起来了,西单商场改造扩建了,西单菜市场装修了,西单服装店完善了,劝业场、“金城”、“百花”、“民族大世界”等批发市场的名气创出来了。去年10月,建筑面积达7.7万平方米的信特商业中心又投入试营业。白天,这里顾客盈门,摩肩接踵;入夜,霓虹灯将这条街装扮得别有姿彩。据西城区商委姜立光书记介绍,西单的客流量每天可达五六十万人次。购物中心的统计数字表明,节假日该店最多曾接待过25万人次的顾客。西单商场1993年的营业额高达13亿元。
东单的“短平快”
东单与西单的差距,并不只是一字之差。众所周知,东单因受毗邻的王府井、东四商业区竞争的影响,过去商业就比西单略逊一筹。另外,国家计划要在适当时机修一条沟通南北二环、从崇文门到雍和宫的地铁;市规划部门也通告,东单大街要扩展,向东扩展35米。这几种因素相加,就使得在东单大街上难有大的举措。
面对劣势,北京市东城区并未裹足不前,大动作一时搞不成,就搞短平快项目,计划把东单搞成“名特优新”一条街,吸引国内外名牌落户。几年来,沿街60%的商店已装修完毕;黑豹超市、宝龙商场、米市商场连片改造成功;最引人注目的是,从东单至金鱼胡同长达710米的大街上,开设了三十几家国际名牌服装的专卖店,在北京打出了知名度。尽管东有“赛特”、“贵友”,西有王府井,南有“金伦”,北有“隆福”,即所谓“东拉西扯,南争北抢”的激烈竞争,可东单这条号称“银街”的专卖店一条街,仍有属于自己的顾客层。
说长道短东西单
西单与东单的发展本不在一条起跑线上,不同的商业区也应有不同的特色、不同的消费层次,不必强求一律。但是这一热一冷的对比还是会引起人们的思索。
从西单路口向北至灵境胡同总长875米,共有商店110家。从规模讲,大中小皆有。如西单商场营业面积3万多平方米,经营品种8万多个;而劝业场中则是众多的个体摊点,论档次,买精品、世界名牌,有西单商场、购物中心、华威大厦等,买中低档可到百花市场等。
与西单的“大中小商店搭配、高中低档商品俱全”特点相比,东单就显得单一了。从东单路口向北至金鱼胡同,有158家商店,没有大商场,几乎都是小店,且以卖名牌服装专卖店为多,如“苹果”、“金利来”、“鳄鱼”、“伊都锦”等。记者曾在去年11月26日上午在东单实地调查,9∶05—9∶35,“苹果”专卖店共有106个顾客,未见一人手提购物袋走出。9∶35—10∶05,与之毗邻的“金利来”专卖店仅有30个人出入。10∶05—10∶35,在马路东侧与“金利来”相对的“鳄鱼恤”专卖店也只见32人走了进去。这天是星期天,天气也不错,顾客这样少不能不令人思考:目前在北京究竟有多少人是属于“世界名牌、领导潮流”这一消费层次的?东城区商委副主任孟庆国告诉记者,东单的专卖店绝大部分是不赔不赚的,之所以还在办,是商家有窗口意识,想做广告而已。
西单的名店、老字号多,且能兼顾购物、餐饮、娱乐。以西单路口为中心,附近的名店、老字号比比皆是:“鸿宾楼”、“烤肉宛”、“同春园”、“玉华台”、“曲园”、“亨得利”、“乐仁堂”、“天源”。这些店声誉好,回头客多。西单的商店分布合理,既可购物,又可就餐,也可娱乐,这种一条龙式的服务,很有魅力。在这些方面,东单选择的余地就小得多了。
大商业区要有综合优势,面向众多的消费者,满足不同层次消费者的多种需要,才能吸引更多的顾客,才会有“金利纷至,鸿福齐来”的盛况。这也许就是东单西单一冷一热对比给人们的一点启示。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