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2阅读
  • 0回复

大别山麓听春声——河南信阳科教兴区见闻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6-01-14
第2版(要闻)
专栏:

  大别山麓听春声
——河南信阳科教兴区见闻
本报记者卢新宁富子梅
信阳依偎于大别山的北麓。
满怀着敬意,我们踏上这块土地,来到烽火岁月里曾经是鄂豫皖革命根据地中心的河南省信阳地区采访。
“换脑筋”
一到信阳,就听到人们谈论北京来的教授讲课的事。地委和行署领导从北京请来了中央党校的经济学教授,短短的3天时间里,教授为地区的主要领导、科级以上干部及部分企业负责人讲了课,内容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企业改革和如何贯彻落实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精神。
地委书记李中央同志说:“这就叫换脑筋”。
他告诉我们:“信阳是著名的革命老区和贫困地区,全区10个县市中有9个是贫困县,700多万人口中目前尚有90万人仍未脱贫。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的召开以及‘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的制定,为我们贫困地区的发展指明了方向,这正是各项事业加快发展的大好时机,如果不能真正理解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的深远意义,不能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就无法抓住加快发展的大好机遇。
信阳内燃机配件总厂厂长陶宪明告诉记者:“党校教授用通俗易懂的语言,给我们上了一堂生动而深刻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企业改革之课。真希望我们的全体职工都能听到这样的课,使他们认识到,在我国总体经济环境不断改善的大环境下,振兴贫困地区的国有企业应充满信心。我们的步子还可以迈得更大些!”这位信阳地区有名的“扭亏”专家,曾在短短时间里,使内燃机厂这样一个长期亏损的国有企业走出低谷,成为同行业的排头兵,产量是上海和石家庄的总和。一向沉默寡言的陶宪明越讲越激动:“国有企业的问题不在于所有制,而在于对经济规律的认识。我就不信国有企业搞不好。关键是要换脑筋、动脑筋、用脑筋!”
“宁肯苦干,不愿苦熬”
1995年,信阳地区的扶贫工作会议一改各路人马在地区碰头开会的惯例,而将会场设在了本地区最贫困的新县山区,以表达“与贫穷告别”的决心。
长期以来,由于历史和其他的原因,国家投入少,再加之缺乏支柱产业,信阳地区经济发展缓慢,如何脱贫致富一直是缠绕于几百万信阳人心头的结。
信阳地区因此在不久前有了一场别具特色的“振兴信阳大讨论”。讨论的中心是面对这样的穷家底,信阳人应该怎么办?这场讨论由地委行署直至普通百姓,影响极大,一时之间,群情沸腾。其结果是唤醒了许多关心老区发展的信阳人的热情。
历时月余的激烈的争论,得出了充满豪情的共识:“宁肯苦干,不愿苦熬。扶贫先扶志,这是振兴信阳的关键。”
事实上,一段时间来,信阳人已经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探索着走出贫困的途径。
在潢川,我们看到由英国引进的良种鸭“樱桃谷鸭”几乎走进了每个农户家中,围绕着养鸭而建成的育种厂、肉类加工厂、饲料厂、鸭绒厂,形成了极具特色的“公司+农户”的产业模式,由公司负责人员的培训、育种、深加工并出口,由农户负责放养。万余户农民在短短的时间里甩掉了贫穷的帽子,这一创造发明被河南省在全省推广。
我们所到之处,上上下下的干部群众都为京九铁路的建成开通而兴奋着,因为他们又从其中看到了信阳脱贫致富、振兴发展的新机遇。我们冒雨来到正在紧张建设中的潢川高新技术开发区,潢川作为京九铁路在信阳地区唯一的一个2级站,有着巨大的发展潜力。开阔的红土地上,18平方公里的开发区,60米宽的站前大道,显示了潢川人民的信心和决心。这个开发区从规划设计到破土还不到半年,仅用4个月时间就推平了城郊的荒岗,6个月时间吸引到位资金6000多万元。
站在京九铁路潢川站的站台上,县委书记胡玉成激动地向记者讲述着他们的种种设想,“机不可失,我们落后地区再也等不起了!我们只能靠苦干,而且要干第一流的。”在他们的眼里,老区的振兴之路,就将沿着这两条锃亮的铁轨伸向远方。
“科教兴区是根本”
车在山道上蜿蜒而行。我们来到了全国绿化造林先进县新县。虽然这里已是大别山腹地,但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的春风同样把发展的机遇带到了大别山人的面前。
在这里,我们同地委书记李中央不期而遇。他是到新县来检查林业综合开发和扶贫工作的。李中央说:“大革命时期这里是红四方面军的根据地。当时全城不到8万人,被国民党反动派杀了五六万人,制造过90里无人区。如今,新县人正依靠科技和教育,建设着一个美丽富饶的新家园。”
近年来,新县在河南农业大学科技扶贫工作组等科研单位的支持和帮助下,办起了农民技术培训中心和职业中专。全县每个乡镇都有农民技术学校,每个村都有实用技术培训场所,重点开发山中特产茶叶、板栗、银杏等。在几年时间里,使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840元。新县因此在不久前召开的全国山区林业综合开发暨扶贫开发现场经验交流会上受到表彰。
李中央不无自豪地说:“科教兴国是十四届五中全会所强调的基本国策。科技扶贫是当前全区的一项重要工作,而教育则更是重中之重。1994年全地区教育投入达2亿多元,占全地区财政总收入的48%,教育是走出贫困的根本在这里已经形成了共识!”
短短的几天采访结束了,我们仍然还记得,那座座林业技术培训站,那挂在每个农家小院门楣上“十星文明户”的红牌和那牌上闪闪发光的小星星……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