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5阅读
  • 0回复

多创作中国风格的钢琴作品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6-01-14
第4版(副刊)
专栏:

  多创作中国风格的钢琴作品
吴祖强
去年的中国乐坛发生了不少令人振奋的事情,我觉得在中国社会各界的努力下,严肃音乐的发展已经是有目共睹的了。前不久我应邀担任了“喜马拉雅杯”中国风格钢琴作品国际比赛的评委会主任,有幸从中看到了中国钢琴音乐创作的喜人形势。
钢琴艺术的历史在中国并不算长,其真正发展大概可以追溯到本世纪的30年代。在这不长的60多年间,我所知影响较大的有关钢琴创作的比赛有三次,一次是1934年,欧洲著名作曲家亚历山大·齐尔品委托中国作曲家萧友梅进行了一次“中国风味作品”的征集活动,贺绿汀先生的《牧童短笛》就是在那次比赛中脱颖而出的;另一次是1987年在上海举办的中西杯上海国际音乐比赛,主要是中国风格钢琴作品的比赛;再一次就是这回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等单位主办的“喜马拉雅杯”中国风格钢琴作品国际比赛了。
中国钢琴音乐的曲目积累应该说还不算太多,通过这次比赛,我很高兴地看到又涌现了一些优秀的新作,像获得一等奖的邹向平的《即兴曲——侗乡鼓楼》、获得二等奖的陈春光的《怡》等。获奖作品大多都是源于中国音乐传统而又吸收了很多西洋作曲手法,把一种民族的精神通过钢琴这个来自西方的乐器表达出来,使之具有国际性。这届比赛在所谓“中国风格”上又有了新的突破。1987年上海的那次比赛曾经引发过对什么是“中国风格”的讨论,但从这届比赛看,作曲家的思路已经更加开阔,在他们的艺术创作中,“中国风格”更多地已成为一种精神内涵,这就使得参赛作品的音乐风格多种多样,乐曲题材亦较丰富。与1987年那次比赛相比,这次参赛作品从整体上说,技法上也显得更加成熟了。例如《即兴曲——侗乡鼓楼》,评委们一致给予了很高的评价。
这届比赛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参赛的作曲家来自14个国家和地区,获奖者中还出现了欧洲的作曲家。大家在同一个主题下参赛,说明中国文化在世界的影响正在扩大。10首获奖作品的作者,分别来自四川、北京、安徽、香港、台湾和意大利、罗马尼亚,这种广泛的地域性,并非是组委会或者评委会刻意平衡的结果,因为比赛的评比工作是在评委完全不知道作者背景资料的情况下进行的,这也就说明“中国风格”已经得到了国际乐坛的承认,也已经为一些外国音乐家所重视。从意大利作曲家托尼诺·德塞的获奖作品《简约风格二章》中,我们能听出典型的中国传统的五声音阶,但是全曲在发展过程中又没有仅仅停留在五声音阶上;罗马尼亚作曲家阿德里安·莱奥纳德·莫丘尔斯基的《库布福尼亚》则用钢琴来表现中国打击乐器的音响,听起来也是很新鲜的;台湾和香港的两位获奖作曲家的作品中,则更多地使用了一些现代作曲手法,也颇有新意。
这次比赛的参赛作品比较集中反映了当前中国钢琴音乐的创作水平,其成就与不足之处值得大家进一步来探讨,对中国钢琴艺术的发展,肯定会产生促进作用。
最后,我要感谢这次比赛,它给我们作曲家提供了一次向社会展示自己的机会,也给年轻人提供了一次走向国际乐坛的机会。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