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3阅读
  • 0回复

不要“模式”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6-01-14
第4版(副刊)
专栏:习水杯文艺短论征文一周一谈

  不要“模式”
魏信德
“模式”——一种固定不变的式样、套路。“模式”如今在电视上很常见。
你看,电视上的一些节目,似乎都是一种“模式”:一男一女的两位节目主持人,一唱一和,一说一笑;邀请数位嘉宾(绝对是名人),坐于两旁显著的位置,回答节目主持人提出的问题(回答正确与否也有一定的“模式”);前面是服饰统一的捧场的群众,如何坐,如何站也有一套“模式”。至于内容也是有“模式”的,照观众顺口溜所概括的是:“唱歌跳舞做游戏,有空再来答问题。”甚至节目主持人的主持也似乎有一种“模式”:通常是先爆芝麻般地说上一通话(往往啰嗦得令人心烦),然后“拉”出一位歌手,或一首歌曲,这样说说唱唱重复数次,便一声“拜拜”。电视上的这些“模式”越来越叫人感到乏味,失去吸引力。
说实话,电视上的各档节目有一定的稳定性也无可厚非,但电视节目毕竟不同于产品生产,电视节目作为一个丰富多采的世界,其形式、内容应该是丰富多采、灵活多样、不断开拓变化的,不应该“框”在某一固定不变的“模式”之中,更不必去照搬照抄别人的某一“模式”。任何一种事物,如果出现了“千篇一律”的局面,还有勃勃生机么!
“模式”,尤其是艺术上的“模式”,换句话说就是僵化,一部《红楼梦》就是《红楼梦》,若“复制”出十部、百部《红楼梦》,那还是艺术么!我们在艺术上热衷于“模式”,或者说陷入“模式”的误区,原因在于我们观念的陈旧,艺术上缺乏开拓创新精神。比如,我们总是跳不出“邀请几个名人捧捧场,穿插几曲歌舞闹闹场,加上一点游戏收收场”的套子。比如我们总喜欢照搬照抄别人的东西,尤其是“上面”的东西,认为这才“保险”,以至于节目主持人、嘉宾、群众、演员的一举一动,一说一笑,都到了高度统一的地步。看来,要使我们的荧屏进一步出新出奇,引人入胜,首先要从观念上转变,包括指导思想的明确:不要“模式”!(作者单位:宁波市总工会)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