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2阅读
  • 0回复

政府部门领导与专家学者座谈粮食购销政策选择粮食体制要从国情出发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6-01-15
第2版(经济)
专栏:

  政府部门领导与专家学者座谈粮食购销政策
选择粮食体制要从国情出发
本报讯政府部门领导和粮食问题专家最近与中国社科院的专家学者就粮食购销政策举行座谈。有关部门负责同志介绍了我国粮食购销政策的内容和执行一年多来取得的良好效果,指出选择粮食体制的长期目标,要从国情出发。
国家计委副主任马凯指出,国家现行粮食购销政策包括六个方面的内容:一是“米袋子”省长负责制。各地在发展粮食生产的基础上,通过国内市场和进出口调剂,保证各地区的粮食供求平衡和全国粮食总量平衡。二是合理形成粮食价格。国家定购的粮食由国家根据粮食市场的供求情况和按照既能调动农民种粮的积极性、缩小工农产品价格剪刀差,城镇居民又能承受的原则,合理确定。其他粮食价格随行就市。三是国家粮食部门必须掌握必要的粮源,保证城乡粮油供应。四是培育和管好粮食市场,做到放而有管,活而不乱。五是逐步建立健全粮食储备体系和风险基金制度,形成灵活有效的吞吐调节机制。六是国有粮食部门实行政策性业务和商业性经营分开的两条线运行。这一政策,是从现阶段中国实际出发,总结了改革开放17年来粮食购销体制、价格体制改革正反两方面的经验,经过大量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后形成的。
国内贸易部副部长罗植龄说,粮食购销政策执行一年多来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粮食种植面积增加,尽管发生了自然灾害,但全年粮食生产仍可超额实现4500亿公斤的任务。保证了国家粮食定购任务的完成。粮食部门发挥了主渠道作用,稳定粮价,保证了城市和灾区、贫困地区的粮食供应。国务院研究室副主任杨雍哲指出,当前我国粮食形势是好的:市场上粮食和其它农副产品供应丰富,满足消费需求;各地重视保护耕地,对农业投入呈增长趋势,农业生产资料购销两旺,农民生产投入增加。
马凯认为,我国粮食体制改革的长期目标是建立政府宏观调控下的粮食市场体制。选择粮食体制的长期目标时,要从国情出发。现阶段我国粮食经济的特点是:粮食生产受自然环境制约的程度相对较高;粮食生产社会化程度较低;农民粮食的自食率很高,商品率很低;粮食供求总量中长期仍然偏紧,只能是紧张的平衡;粮食的结构性矛盾日益突出;粮食流通领域存在着分散生产与统一市场、地域广阔与交通运输不发达、粮食产区与销区利益不均衡等诸多方面的矛盾。这些特点决定了中国的粮食与其他国家的粮食相比,需要政府更多的保护、支持和调控。如果在条件不具备的情况下,全面放开粮食市场和粮食价格,将会带来严重的后果。
座谈会由社科院副院长王洛林主持。社科院党委书记、副院长王忍之,特邀顾问刘国光和有关部门负责同志及社科院的专家学者30余人参加座谈。(柯社)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