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4阅读
  • 0回复

上海后面有“花园”——青浦县掠影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6-01-15
第2版(经济)
专栏:地方经济之角

  上海后面有“花园”
——青浦县掠影
本报记者李茜李克夫
一个紧靠大城市的郊区县,如何实现经济的全面振兴?上海市青浦县在这方面交了一份生动的答卷。
青浦县地处长江三角洲太湖流域东侧,是上海市所辖6个郊区县之一,这里是一个典型的江南水乡,全县面积678平方公里,水面就占了1/5。县境内最大的是碧波浩渺的淀山湖,它的面积达6000多公顷,相当于11个西湖。过去由于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和其它种种原因,这个紧靠大上海的江南水乡未能充分发挥它的独特优势,显著地改变自己的面貌。直到本世纪90年代初,改革开放的春风吹到了淀山湖,这里才大放异彩,经济全面腾飞。
严冬,这里到处春意盎然,最吸引人的,自然是以淀山湖为中心的旅游资源的开发。青浦县委和县政府提出,要把青浦建成大上海的“后花园”,这个目标现在已经初步实现。这几年,先后建起了朱家角体育运动娱乐区、大观园游览观光区、莲盛田园风光度假区、太阳岛旅游度假区等6个体育运动、观光、度假区和崧泽遗址博物馆等8个人文景观。在朱家角体育运动俱乐部,我们参观了气势宏伟、具有现代化设施的水上运动场,亚洲竞舟锦标赛、全国赛艇锦标赛、第5届全国运动会的水上比赛,都曾在此举行。大观园游览观光区坐落在淀山湖畔,这片运用中国传统园林艺术手法、保持江南特色建造的仿古建筑群,真实地再现了当年大观园的胜景。
近几年,淀山湖旅游风景区每年接纳游客150多万人,它给青浦带来了可观的收入。
青浦历史上就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县,只是过去旧的模式束缚了生产潜力的发挥,优越的自然条件未能很好利用,产品品种单一,农民收入不高。最近几年,青浦明确了为大上海服务的方针,逐步建立了城郊型的农业格局,使青浦成为上海人“菜篮子”和“米袋子”的一部分。他们以大上海市场的需求为导向,调整产品结构,这几年在保证完成粮食生产任务的前提下,集中力量发展特色农业,一批经济效益高、有地方特色的草莓、特种蔬菜、特种稻米迅速发展,特色产品的种植面积已达76620亩,占全县耕地面积的17%。他们还利用当地水面广阔、低洼地多的条件,发展多品种的三水(水禽、淡水鱼虾蟹、水生蔬菜)产品,现在年产肉质鲜嫩的优质白鸭800万只;精种鱼塘面积4.7万亩,年产精种鱼虾2.7万吨;茭白5.5万吨。鲜藕、草莓、紫糯等当地著名特产增长都很快。来这里度假旅游的客人四季都能吃到鲜活的水产、蔬菜和果品。近郊型农业的发展,使农民的收入显著增加,1995年农民人均收入近4000元。青浦有地处长江三角洲的地域优势,“八五”期间投资15亿元改善基础设施,如今县内公路四通八达,318国道、北青公路、方黄公路等主干线与外省、外县相接,沪杭铁路、沪宁高速公路均贯穿境内,上海虹桥机场距青浦仅6.4公里;邮电通讯也基本上实现了现代化,通讯功能达国内、国际程控化,电话交换机总容量8.2万门,在国内县(市)中名列前茅。环境的显著改善,既有利于吸引旅游者,更吸引了许多外来投资者,使三资企业迅速发展。1995年青浦县完成国内生产总值52亿元,比上年增长31%。(附图片)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