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2阅读
  • 0回复

一个值得效法的范例——记哈尔滨机车车辆修理工厂在苏联专家直接指导下运用苏联企业管理基本经验的经过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4-04-21
第2版()
专栏:

一个值得效法的范例
——记哈尔滨机车车辆修理工厂在苏联专家直接指导下运用苏联企业管理基本经验的经过
本报记者 安岗
位于松花江畔、有着五十多年建厂历史的哈尔滨机车车辆修理工厂,是一个规模较大,产品复杂的综合性工厂。一九五○年五月,苏联政府按照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以及在条约的基础上签定的关于共同管理中国长春铁路的协定,派来了二十七名专家参加工作。中苏两国同志在友好合作基础上,按照均等用人原则轮流担任正副厂长,正副科长和主要的车间主任。共管时间历两年零八个月,工厂在这个时间内担负的最重要的任务就是全面向苏联学习,运用社会主义先进的企业管理原则和方法,使工厂成为一个先进工厂。
从一九五○年五月一日起,在苏联专家直接指导下,工厂开始了企业改革工作。改革的目标是按照社会主义企业管理原则在原有的工作基础上(共管前工厂已进行民主改革,工厂管理有了初步的计划生产和成本计算制度)推行经济核算制。苏联专家认为:要使工厂成为一个模范的企业,就必须按照经济核算制的原则来完成和超额完成国家的生产财务计划。正确运用经济核算制这个有计划领导经济的方法,可以排除当时工厂同志思想中根深蒂固的“只问生产,不顾成本,不计积累”的供给制思想,树立起兢兢业业全面管理生产,精打细算,爱惜国家每一文钱的思想,保证按计划交给国家各种产品,同时使工厂全部生产与经济活动的结果,保证交给国家的多于国家拨给企业的款额;实际支出,低于计划支出,保证企业在财政上不发生亏损,给国家积累资金。
从何入手?
改革的目标确定了,从何入手呢?
工厂从推行经济核算制入手,在改变为经济核算制单位的过程中,采取了以下各项措施:一、全盘地改革了组织机构,减缩大批行政管理人员,实行新定员表和各种工作细则、职务手册,把多头领导、无人负责的组织机构变成一个面向生产、单一领导、逐级负责、便于实行经济核算制的机构;二、编制与贯彻执行生产财务计划,内容包括有生产计划、产品成本计划、劳动与工资计划、材料供应计划、技术组织措施计划、财务计划、产品成本计划、基本建设和大修计划。这是工厂实行全面计划管理的基础,也是全体职工共同行动的纲领;三、清查固定资产,确定流动资金定额,工厂在国家拨给的资金范围内实行独立经营;四、实行计件工资制度;五、改革会计计算制度,建立厂内原始统计与证件周转制度;六、中长铁路稽核局在厂内设立稽核室,全面监督工厂日常的生产财务活动;七、召开决算委员会,组织对工厂生产财务活动结果的检查工作。
经济核算制初步实施的结果,工厂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整个企业活动完全处在计划收支严格监督之下,一切计划任务只准完成不准完不成,一切计划经费只准降低不准超支,企业领导者和全体职工想一切办法全面完成国家计划。因为,只完成生产任务而使流动资金积压,工厂财务工作就会发生困难;只注意压缩流动资金,忽视了生产任务的完成,工厂产品不足,收入减少,不能继续维持生产;生产任务完成,流动资金定额确定得合理,可是,产品质量不好,订货人要求返修或是贬值(头等品变成二等品),结果还是不能及时地把钱换回,影响资金周转,不能继续生产。按照经济核算制原则实行的生产财务计划乃是一个综合性的计划,它要求工厂不仅完成生产计划,而且要同时完成财务计划,不仅要完成生产总值,还必须均衡地完成产品计划,有系统地改善产品质量。只有综合、全面、有机地完成国家计划的一切指标,企业才有可能加速资金的周转,不断地提高生产力,积累资金。工厂在改变为经济核算制单位的具体措施中,明确规定了把工厂集中的计划领导同严格的统计监督相结合的办法。日常的有效的监督是保证企业全面完成国家计划的根本方法。工厂作任何一件事(包括买几个茶杯在内)都必须按计划进行。没有计划和没有经费来源的工作是不能也不允许做的。计划及各种原始凭证是实行监督的依据。监督是多方面的:第一,建立独立的会计制度,采取新的会计科目和资产负债表,编制月、季、年度的决算,全面反映整个企业的经营结果。工厂的总会计在保证监督工厂财务活动上同厂长负有同等的责任;第二,建立稽核制度,驻厂稽核员对工厂每日的现金支用,金库现存,清算往来,工资支付,材料耗用,产品销售以及一切与经济核算有关的活动实行全面监督,一切非计划的开支都不予批准;第三,建立一年一度的财产清查登记制度,查明工厂对国家财产保护情况,同时掌握流动资金定额与实有资金的对比关系,审查工厂生产经济活动的真实结果,同时定期召开全厂和车间决算会议系统地分析和监督企业活动,制定改进工厂生产财务活动的具体措施。
以综合性的生产财务计划为基础,运用经济核算制这个有计划的领导经济的方法来全面展开工作,使工厂这个大机器灵活地转动起来,这是哈尔滨机车车辆修理工厂实行社会主义企业管理的基本特点。
由此出发,树立了工厂生产的正常秩序。工厂内部实行了计划管理的制度。生产财务计划是职工活动的基础,生产作业计划则是它的继续。作业计划内容包括作好生产准备,编制按月、按旬、按日的作业计划和生产调度工作。这两种计划构成了工厂全部计划管理的体系,工厂通过作业计划克服了过去“碰见什么就干什么”的毛病,每天按照计划进行生产,及时发现和改善生产上和财务上的一切不良现象。计划管理成了动员群众创造新定额,掘发各种潜在的人力、物力,节约人工、材料、燃料等费用,与各种生产损失进行斗争的武器。在苏联专家直接领导下,工厂实现了“一切为了生产”的正确方向:非生产人员减少了,各种繁琐的手续和组织层次简化了,会议除规定的日常会议、调度会议外大大减少了,工人在生产时间内一律不准做非生产工作,临时拉夫、开会的现象没有了,大家不再是“各干各”,而是按照完成和超额完成生产财务计划的目标共同前进。
但是光有计划和计划管理的制度是不够的。计划和制度只有同职工自觉的劳动相结合才能成为物质的力量。每年在计划确定后,行政同工会共同签定集体合同。群众性的劳动竞赛成为职工保证完成全年生产财务计划和生产作业计划的根本方法。为了超额完成计划,工厂自下而上地发动职工提保证条件,保证条件是群众积极性和创造性的集中表现。在社会主义企业管理原则下,竞赛是全面的、持久的和经常的。它改变了用组织竞赛来临时突击某一项工作的方式,竞赛成为由群众来掌握各种先进工作方法全面实现计划的手段。
同时动手做的几件工作
苏联专家领导生产的方法不是一个时期搞一个运动,也不是把生产工作同其他工作(如婚姻法)等量齐观,他们是依靠单一领导逐级负责制,同时动手,全面推进,逐步提高,一切工作都是领导与群众密切结合,计划与监督检查密切结合,都是按照正常的生产秩序来进行。
中长铁路时期,苏联专家和中国员工在工厂按照以上的目标、措施、制度和方法进行了七项工作,这些工作构成了企业生产的整体,它是在工厂大机器活动中互相联结的部分。苏联专家在实际工作中树立了社会主义的先进的思想、工作方法和制度。
完成和超额完成生产计划
工厂做的第一件大事是完成和超额完成国家的生产计划。生产计划的完成是工厂活动最重要的指标。苏联专家带领全体职工坚决依照国家的需要来进行生产,无条件地、坚决地完成国家规定的一切产品种类和数量。过去有人喜欢挑好干的干,不好干的就少干,甚至不干。这种做法是绝对不允许了。国家交给工厂的临时生产任务,工厂虽有困难也要接受下来保证完成,同时还要坚决完成正常的生产计划。苏联同志在工作中从来不强调客观困难,而是从内部多方面地发掘潜力,保证完成计划。中长铁路时期工厂产量逐年上升,以一九五○年月平均计划数字为一○○,一九五一年为一二八点六,一九五二年为一九一点五;生产计划实际完成情况:一九五○年为一二二,一九五一年为一二四点三,一九五二年为一九九点六。工厂完成生产计划的主要方法是实行每日生产动态分析表,按照作业计划安排进度,保证均衡生产。如机械车间没有按生产进度表进行加工,结果一个车间就积压了全厂在制品流动资金的三分之二。苏联专家组织全体职工严格遵守产品生产周期进度表,实行缩短生产周期提高质量的先进工作方法,在三个月内就把在制品流动资金压缩到正常定额。这种均衡生产的方法是全面的而不是孤立的。它不但巩固了正常的生产秩序,而且成为提高产品质量缩短生产周期加速资金周转的重要手段。
完成和超额完成财务计划
第二件大事,是在与完成生产计划的同时,完成和超额完成财务计划。工厂成为经济核算制单位后,国家拨给工厂一定数量的固定资产和流动资金,由工厂独立经营。工厂一切生产经济活动完全处在严格的资金监督之下。苏联专家帮助中国同志学习自觉地利用价值法则对生产的影响。正如斯大林同志所说:“在我们的企业中,这样一些问题,如经济核算和赢利问题、成本问题、价格问题等等,就具有现实的意义。所以,我们的企业是不能不而且不应该不考虑到价值法则的。”(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工厂做任何一件事都要精打细算,尽一切可能减少支出,那怕是一文钱也要节省。赔了钱就不能算做全面完成国家计划。为了完成财务计划,首先纠正“生产计划必须完成,财务计划可以放松”“完成任务不算账”的有害思想,当时工厂积压了大批材料,如材料部门为了图省事一次竟买了五吨硫酸,足够八年使用,类似的现象很多。领导上一面向职工进行爱惜国家财产实行经济核算制的思想教育,一面以苏联厂长赫里杰维赤为首组织内部资金动员委员会清查登记商品、材料、在制品和黑材料,压缩一切超定额的材料和零件,使工厂流动资金由一九五○年五月一日实际结余的七百六十五亿元,到一九五二年压缩为二百六十五亿元,解放出大批资金进行扩大生产。同时树立了严格的财政纪律、计划纪律及资产负债对照表的决算分析制度,建立了按时同订货人结算的制度,改变过去把货交出去忘了要钱的现象。此外,稽核制度在保证监督工厂实行经济核算制不浪费一文钱等方面也起了极重要的作用。由于采取以上的一系列措施,工厂的财政状况逐年好转。工厂在两年零八个月期间,没有发生财政上的困难,也没有向银行借过一文钱,他们用动员内部扩大生产的办法积累了资金。一九五○年工厂获得的企业积累占全年生产总值百分之二十一点七,一九五一年占百分之二十九,一九五二年占百分之三十五点四。超额地完成了国家规定的生产总值和商品总值。
有系统地降低成本
第三件大事是有系统地降低产品成本,精确地分析计算构成每一产品成本的因素,用一切办法节省人工、材料、燃料、电力等费用。工厂确立一条原则:用最小的但也是最合理的人工和材料来出产最多和最好的成品;成本只许降低不许超支,成本超支了就无法支付工薪和购买原料、燃料,使一切计划都有落空的危险。降低成本,又是积累资金的主要源泉,如材料费占了全部成本费用的百分之七十,工厂就采用多种方法节约材料,实行旧零件加工再用的方法;利用废料;用钢铁铸件代替铜铸件;开展群众性的利用废料运动,结果产品成本逐年降低。人们开始树立起降低成本实行经济核算制的思想,某些“习惯成自然”的作风受到了批判。如有人不用电灯时也不关电门,认为“开着灯方便”;在用人上总觉得“人多好办事”、“多多益善”,这些同志不了解:工厂浪费的每一度电和在定员外多增加一个人都会造成产品成本的增加。过去,加工车间满地是铜屑,专家见了就想办法把铜屑压成铜饼来利用,节省了大量的有色金属。一个螺丝丢在地上时,专家一定要把它拣起来。这些看起来都是小事,有些人正是忽视了这些小事,就造成了浪费资金的大漏洞。所以,苏联同志常说:“为国家积累资金就要在一文钱、一个螺丝钉上去积累,小事情弄到一起就成了惊人的数字。”成本是整个企业工作质量的一面镜子。工厂有系统地降低成本的另一个方法是:根据计划成本与实际成本,用上一时期与下一时期成本对比的方法来分析每月、每季、每年的产品成本消耗比重,看一看在哪些方面花多了,找出毛病,采取措施,及时改进。这种成本分析的方法成了监督企业全面完成生产财务计划的重要手段。
不断地提高产品质量
第四件大事是不断地提高产品质量。苏联专家严格要求按照国家规定的标准和规格进行生产,产品质量只能提高不得降低。工厂实行经济核算制后,同订货人签定合同,如工厂交出的产品不符合合同上的规定就得作废以至罚款。苏联专家帮助工厂制订保证产品质量的各种技术措施和标准,建立了生产科学化的工作。提高质量不仅是技术问题,而且是政治思想问题,首先必须反对各种保守思想,如有人对苏联先进经验抱怀疑态度说:“车轮这种东西,我围着它转了几十年,闭着眼睛就能找出毛病”;有人认为自己有三十多年经验,用眼睛就可以测定温度,结果百吨钢水因温度过高起了氧化作用,全部作废。这一类的反科学思想,在产品质量要求提高后就吃不开了。大家认识到生产是一种科学,必须学习苏联的先进技术才能提高质量,从此对苏联先进经验心服口服。向废品和返修品进行斗争是保证提高质量最重要的工作。苏联专家向废品作斗争的经验告诉我们:在进行提高质量的斗争的时候,必须无情地批判那种认为“多少总得有废品”的思想,有些人认为废品是“非有不可”的,有一个科曾拟定一个“法定废品率”。苏联专家说:“我们唯物论者,从来就不承认有什么不可抗拒的法定废品,一切废品(这里指的不是某种不可避免的自然消耗)都是人造成的,因而都是完全能够被人消灭的。”提高质量就要加强职工科学技术知识,使他们学会科学地控制温度、机器、工具,而不要向困难屈服或是把出废品的责任推给客观(如借口原料不好,天气不对等)。工厂在提高质量的工作中推行了产品的三检制(生产者自己检查、工长检查、领工员检查),确定检查科对国家负责,监督工厂产品质量,加强了检查员对生产各个环节的中间检查,同时在生产工序中推行群众自觉提高质量的劳动竞赛组织形式——任大洛瓦工作方法,这种方法是由一道工序首先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保证自己不出废品和返修品,然后,严格检查上道工序交来的未完成品的质量,如果质量不好就退给上道工序,提出改进的意见。机械车间朱世清小组实行任大洛瓦工作方法的结果,四年来没有出过一件废品。一九五二年一年,工厂共有一百多个小组学习了任大洛瓦工作法,大大提高了产品质量。
提高劳动生产率并相应地提高工人
工资水平
第五件大事是提高每一个工人的劳动生产率,并在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基础上,相应地提高工人工资待遇。劳动生产率,正如列宁所说的:“归根结底是保证社会主义制度胜利的最重要和最主要的条件。”苏联专家经常告诉中国同志:“人是决定性的力量,死的计划只有靠活的人才能完成”,提高劳动生产率,就得“用技术来武装劳动”,主要的方法是依靠苏联先进经验和职工的各种发明创造、合理化建议来编制和完成技术组织措施计划,按照这个计划,经常地有计划地提高工人技术业务水平,改进技术作业过程和推行先进的劳动组织方法。斯大林同志曾指出提高劳动生产率的一切工作,“都是以改善技术和合理的组织劳动为基础”
(列宁主义问题)。怎样能使劳动生产率不断提高呢?工厂作了三项工作,一个是组织竞赛,这是最基本的工作。竞赛不是一个时期一个中心,而是以保证全面完成和超额完成生产财务计划而提出的各种保证条件为内容,成为有效的组织日常生产的方法。工厂在中长铁路时期做到了按月按季评定生产成绩,排列优胜车间的位置顺序,及时表扬和奖励先进生产者,鼓励人人向先进生产者看齐。另一个措施是工厂行政部门每年都要重新审查单位产品的人工消耗标准,根据生产计划及单位产品的人工消耗定额来确定生产工人的定员和劳动生产率的标准(即每个工人的生产量)。苏联专家随时注意引导企业领导者去寻找和发掘各种潜力,有计划地逐步降低劳动力消耗标准,如采用机械化方法代替繁重的劳动过程,改进技术作业过程等,打破了那种只想伸手向上级要人,而不去发掘劳动潜力的供给制思想。一九五二年工厂全体职工努力的结果,劳动力消耗标准降低了百分之十三,工时标准降低了百分之十四点五。最后,提高劳动生产率,必须坚决向违犯劳动纪律现象进行斗争。职工自觉的劳动同严格遵守劳动纪律是分不开的。苏联总工程师每天在生产会议上检查各车间职工出勤情况,发现欠勤,立即追究原因,要求行政和政治工作部门加强对工人的教育,如组织家庭访问,了解工人思想情况来提高工人觉悟,同时对严重破坏劳动纪律的人都是照章给以处理,旷工一定罚款,无故出废品一定要赔偿损失,职员迟上班就要扣工资,这一切都是为了树立正确的纪律观点,提高人们对国家生产的严肃负责精神。某些人把旷工欠勤看做小事的看法,是完全错误的。专家认为:“旷工实际上是一种瓦解生产的行为”,“一件零件没有人干,就会打乱全厂生产秩序”,只有提到原则高度去认识各种破坏纪律的现象,并作有效处理,才能提高工人自觉的劳动热情。中长铁路时期,工厂劳动生产率是逐步提高的,如一九五○年劳动生产率为一百,一九五一年提高到一百二十八,一九五二年提高到一百三十八。不能完成产品标准的人数大大减少,一九五一年不能完成产品标准的只有九十二人,一九五二年只有八十一人,先进生产者的数量大大增加,一九五一年全厂有三百九十七人,到一九五二年就增加到一千四百九十九人。
在提高生产的基础上适当地提高工人工资收入,是巩固和提高劳动生产率的重要手段。工厂不断修正定额,在定额的先进基础上,有计划地提高了工人工资水平(但工资的提高不得超过劳动生产率增长的比率)。一九五一年定额的工时完成率为百分之一百二十六,一九五一年定额修订后的工时完成率是百分之一百三十三,到一九五二年七月又重新修订定额,半年期间工时完成率即达到百分之一百二十三,工人收入也随着提高,一九五○年计件工人每人每月平均工资收入是一百八十工分,一九五一年为二百四十二工分,一九五二年为二百六十八工分。工厂纠正了违反按劳取酬的原则,平均分配工资的不合理现象,确定了正确支付工资与提高工人生产积极性相结合的原则,每一个计件工作票都要经检查员逐项签字审查,保证在提高产品质量与降低成本的基础上正确地支付工资。在实行个人计件工资制的车间,实行了按日计算工资制度,每人每天完成生产情况和应领的工资都在车间的揭示牌上公布出来,鼓励工人超额完成每日的生产计划。车轮车间实行日工资计算制度后,旋轴头的日产量由十八对提高到二十四对。过去工厂支付工资的人向来不过问领工资人的生产情形,认为既然在名义上是工人或是职员就得照发工资。不做工作的人同样可以按时领钱。苏联专家来后改变了这种供给制的领津贴办法,推动劳动工资科的工作面向生产,代表国家正确运用工资基金,保证使支付出去的工资都能给国家换回价值较工资为多的物质财富。
(未完)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