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3阅读
  • 0回复

1996年是全国高校毕业生最多的一年。即将步出校门的应届大学毕业生如何正确择业,社会各界关注并期待着他们——迈好走向社会第一步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6-01-15
第11版(教育)
专栏:教育聚集

1996年是全国高校毕业生最多的一年。即将步出校门的应届大学毕业生如何正确择业,社会各界关注并期待着他们——
  迈好走向社会第一步
孙秀艳田利平
1月6日,全国第二届人才市场高校毕业生供需见面会在京举行,拉开了1996年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序幕。一时间,会场所在的首都体育馆人山人海。不少外地大学生冒着严寒千里迢迢来到了北京。大学毕业生都渴望找到一份理想的工作。
又有一批莘莘学子即将迈出校门,成为祖国的建设者,实在是一件令人振奋的事。然而,如何迈好走向社会的第一步,每一位毕业生心中都充满了矛盾与思考。
择业热点透视
以国家利益为重,注重发挥自己的专业优势,依旧是大学毕业生择业时最重要的依据。有相当一部分同学放弃了大城市优越的工作条件,准备背起行囊奔赴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几乎所有毕业生都认为毕业后的第一次就业是人生大事。
随着传统计划分配体制的打破,“双向选择”兼国家指导性计划调控的就业制度给了大学毕业生很大的择业自由度,大学毕业生的自主择业意识已明显增强了。他们对用人单位的选择各有各的标准。绝大多数同学把学以致用,服务社会,实现自身价值摆在了重要位置,但择业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新的热点。
高薪热。在笔者走访的应届大学毕业生中,不少人谈到高薪对他们的诱惑力。“我们也想生活得舒适些。让家里供养这么多年,也该想想如何报答父母了。年轻的时候多挣些钱是当务之急。”一位毕业生这样说。如今的大学生已不再避讳对金钱的追求。经济利益的驱使甚至使一些同学放弃了原来的专业,不顾自己的长远发展。
虽然国家对大学毕业生直接进入“三资企业”作出了许多限制,但薪水较高的“三资企业”依旧得到了一些毕业生的青睐。耐人寻味的是,在“三资企业”成为择业热点的同时,也有相当一部分老毕业生退出“三资企业”。他们中甚至有人找到国家教委,要求再给他们一次重新选择的机会。
“学生注重经济利益可以理解,但是也存在很多问题,我们应该引导学生以事业为重,抛弃追求金钱的短期行为。”首都师范大学党委副书记赵会民这样说。
都市热。“要是留在这里,将来也许每天要挤两小时的公共汽车去上班,没准十年八年也不会有自己的房子。以我的学力,专业,在其他地方应该能生活得更好些。”北京某高校的一位双学士说得合情合理,然而她依旧难以放弃成为首都市民的机会。为了要一个都市户口,不少毕业生委曲求全,宁可在其他方面做出让步。良好的物质文化生活环境,确实有它的魅力,然而在都市之外的天地里,却有着大学毕业生大显身手的广阔空间。
公务员热。在开篇提到的见面会会场的中央大厅,国家各大部委招收公务员的展台被挤得水泄不通。虽然对毕业生条件要求较为苛刻,而且要经过笔试、面试、考核等重重关卡,但毕业生依旧趋之若鹜。据青岛市团委副书记张惠介绍,青岛市政府招收公务员的展台,一上午接到符合条件的毕业生简历达193份之多。虽然公务员工作较为清贫,但稳定的工作环境,有法律保障的待遇都颇具吸引力。
与热点形成鲜明对照,艰苦地区艰苦行业虽有渐暖的趋势,但是比较之下依旧是“门庭冷落”。甘肃省人事厅整整一上午只收到五六十位毕业生的简历。尽管如此,依然有一批志存高远的优秀毕业生主动要求去艰苦地区艰苦行业干一番事业。中国新闻学院双学士杜亮本来有留在北京新闻单位的机会,但当了解到宁夏一家单位急需新闻专业毕业生时,他义无反顾地选择了宁夏。
择业不要太挑剔
1996年是历年来全国高校毕业生最多的一年。仅国家计划内统分毕业生就达86.6万人。而近几年来,一些企事业单位为提高效益、降低工资成本,不愿多进人,高校毕业生需求总量在连年下降。就北京地区而言,1993年毕业生供需比为1∶3,1994年为1∶2,而1995年为1∶1.26。据国家教委有关同志介绍,今年的毕业生供需基本持平。然而,有一部分大学毕业生择业时不考虑自身能力,挑挑拣拣,常常高不成低不就。
当前大学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困难,在于毕业生想去的地方不要人,而急需人才的单位却又得不到毕业生。据中国人民银行人事司李莅春同志介绍,他们今年计划进人65名,而目前接到的求职简历已达1300份左右。而不少国家重点企业却鲜有人问津。“年轻人应该脚踏实地,不能把目光只盯在为数不多的‘热门’单位上。其实基层单位虽然苦一点,却更能出成绩。”北京理工大学副校长李志祥这样告诫毕业生。北京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负责人甘北林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曾一再请记者转告大学毕业生,选择单位不要太挑剔。
帮助迈好第一步
大学毕业生在择业时暴露出一些问题,在他们步出校门走向社会的过程中,需要更多的引导和帮助。
令人欣慰的是,上至国家教委下到毕业生所在学校,都很认真地对待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工作。全国高校毕业生指导中心已编好教材,要求每所高校开设选修课,指导毕业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职业道德观,处理好个人志愿与国家需要的关系,事业发展与个人成长的关系。
北京理工大学高教研究所副研究员杨东平认为,大学生择业心态中反映出来的问题,同毕业生就业市场仍未健全有关。
为了促进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的发育与完善,人事部与全国人才交流中心于1995年12月13日推出“全国大中专毕业生供需信息查询系统”。该系统收集了大量用人单位的需求信息。由于该系统有利于毕业生就业过程的透明化,因而它将增加和扩大96届大学毕业生双向选择的力度和范围,促进毕业生就业朝着“平等、公开、竞争、择优”的方向发展。
“我们愿意为毕业生提供更多的咨询和服务,帮助他们找到适合自己的单位。”国家教委学生司副司长王路江诚恳地说。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