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6阅读
  • 0回复

“黑眼睛”亮起来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6-01-15
第11版(教育)
专栏:校园生活

  “黑眼睛”亮起来
高飞
好像为刚出生的孩子取名字,我们讨论了半天,最后终于敲定:新成立的剧社就叫“黑眼睛”。
多好听的名字,“黑眼睛”。它蕴含了多少期待,多少渴望和探寻,而且它还是炎黄子孙最明显的标志。我们简直被自己的灵思妙想陶醉了。
“黑眼睛”剧社,是吉林大学中文系的第一个剧社。记得刚进大学的时候,发现校园的文艺舞台上都被歌舞和相声小品所垄断,而极具艺术蕴含和感染力的话剧却无一席之地。我们坚定地认为:话剧不论在什么时候都是充满艺术魅力的。我们决定用自己的努力使话剧艺术在吉大校园中复兴。于是,我们这群热爱话剧的青年便自发组织了这个剧社。我则临“危”受命,成了被强赶上架的鸭子,担任剧社社长;中文系德高望重的孙维章教授担任艺术顾问,导演和演员全部来自中文系各个年级的学生。就这样,“黑眼睛”慢慢地睁开了。
剧社成立的海报才贴出去,便在校园里引起了一阵冲击波。有人为之喝彩,有人提出疑问:现在人们普遍欢迎歌舞和小品,话剧还有人看吗?
我们决定用话剧本身来回答。第一次演出我们选择了难度颇大的曹禺先生的名剧——《雷雨》。
可是排练刚开始就出现了问题。扮演周冲的那位男同学生性腼腆,怎么也不肯把“繁漪”叫妈。我们便把这位“不孝之子”围在中间,你一言,我一语,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劝他要敢于为艺术而献身。四面楚歌中,“周冲”只得屈服,硬着头皮喊了一声“妈”,却把大家都给逗乐了,这哪是儿子叫娘啊?导演只得把他叫到一边,言传身教,说了半天戏,总算像那么回事了。
经过一段时间的排练和准备,我们终于在中文系的一次文艺汇演时走上了舞台。那天台下竟出乎意料地坐满了人。我已记不清观众给了我们多少热情的掌声,只是清晰地记得演员和观众的眼睛都亮晶晶、湿漉漉的。那时我忽然发现,我们原本都有一双相同的黑眼睛。
“黑眼睛”的成功激励了剧社成员,也使更多的同学加入到我们的行列。趁热打铁,我们利用课余时间排演了一些中外优秀剧目,深受广大同学欢迎。不论在全校还是中文系的舞台上,“黑眼睛”总是光芒四射。我们还以校园生活和校园文化为背景,创作了一些校园剧。这些自编自导自演的自己的故事更打动着吉大学子的心。
在剧社里,每个人都很辛苦,牺牲掉了休息和娱乐时间。但大家都说所得远大于所失。因为我们锻炼了表演、创作才能,陶冶了艺术情操。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