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9阅读
  • 0回复

走向深加工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6-01-16
第2版(经济)
专栏:

  走向深加工
许金亭
不养羊的河北清河县,近20年却与羊绒结下了不解之缘,“清河羊绒名扬海内外”,这绝非夸大之词。目前,清河已形成年纺羊绒纱400吨、织衫300万件、织羊绒面料40万米的生产能力。
清河县从羊绒分梳的初加工向深加工挺进,仅用了两年的时间。他们是怎样在较短的时间里,使这一特色产业形成气候的呢?
靠借助外力快速起跳
清河县发展精梳羊绒加工,已有20年的历史,年加工无毛绒4000多吨,成为全国最大的羊绒加工经销集散地。为了使初加工向深加工快速起跳,他们采取了三条措施:
带料加工,借船出海。拿自己生产的无毛绒请人加工纺纱或制品,不仅学到了深加工的经验和技术,而且打开了市场销售渠道。企业家王福亮在让呼和浩特市金绒针织有限公司代加工羊绒衫的过程中,把其纺纱技术引进来,投资1500万元,上了年纺纱60吨的两梳两纺生产线,顺利地走上了深加工之路。
联合办厂,借梯上楼。为了弥补自己资金的不足,许多羊绒分梳企业凭借基地优势,同有资金、技术优势的外地纺纱织衫企业联合办厂。企业家许长友、姜金玉、王树坤等8个羊绒大户与鄂尔多斯集团公司共投资4000多万元,在清河创办了河北鄂尔多斯羊绒制品有限公司,引进意大利先进的两梳两纺生产设备,形成年产240吨羊绒纱、100万件羊绒衫的生产能力,并带起10家年产10万件羊绒衫的生产企业。
引进人才,借智兴业。他们先后引进纺织、设计等中高技术人才300多名。东高企业集团高薪聘请了50多名技术人才和管理人员,从集团经理、纺纱织衫厂长到车间主任、技术把关人才都是聘请来的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外地人,加快了技术传播和人才的培养,促进了特色产业的发育。
靠龙型经济拓展规模
县委、县政府充分利用本地的千家万户和能人大户两大优势,提出“龙头企业创名牌,千家万户搞针织”的发展战略,用生产环节的联动和经济利益的驱动,引导深加工规模企业与千家万户有机结合,依靠千家万户扩批量,龙头企业把质量,形成龙头企业外联国内国际市场,内联千家万户的发展格局。
例如,羊绒衫生产共有28道工序,一些龙头企业将劳动密集型的织片、缝合、修补、灯检等4道技术简单的环节推向家庭,把设备投资大、技术要求高的制条、纺纱、印染、工艺设计和后整理等两头的关键环节留在龙头企业。
这样,龙头企业不用过多的资金投入即可扩大产品生产批量,千家万户背靠龙头企业不愁原料、不愁销路,只靠中间环节的加工即可获取可观的效益。东高集团与67家加工户建立生产加工协作关系,最少的上10台针织横机,多的40台,这样,东高集团羊绒衫的年生产能力达到200万件,相当于新建一个投资1亿多元的大型企业。
羊绒深加工的迅速发展,有力地推动了全县经济和各项事业的发展。在前年工农业总产值、国民生产总值、财政收入三项主要经济指标实现翻番的高起点基础上,去年全县工业总产值完成47亿元,财政收入完成7600多万元,分别比上年增长40%和20%。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