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0阅读
  • 0回复

“双篙行船”好致富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6-01-16
第4版(要闻)
专栏:记者在基层

  “双篙行船”好致富
本报记者傲腾刘亮明
41岁的崔云善媳妇总是笑眉笑眼,满心的欢喜止不住地往外溢。见有生客来,她稳稳地迎出门,大大方方地往屋里让。
“生活没说的,越过越好……娃他爸外出了。你们随便看吧。”话说出来也不遮不掩,显得格外地舒坦大气。
这可也难怪。她身后矗立着的是两座近200平方米的砖瓦房,屋里是冰箱、彩电、电话和一水儿的时髦组合家具。赚钱外有1辆跑运输的大汽车,内有1台种地用的“小四轮”。
崔家老少7口,年收入4万多元。跑运输,种庄稼,收入旗鼓相当。
崔云善是呼和浩特市托克托县南坪乡前壕村农民。
坐着桑塔纳、手提大哥大的村支书刘志胜不无自豪地告诉记者:像崔云善这样的农户在村里已不少。全村450户,年户均收入2万元左右,万元以上农户有127户,其中有些超过10万元。
托克托县曾是内蒙古有名的国家贫困县,但近几年的发展却令人刮目相看。谈到快速致富的经验,县委副书记巴音巴图概括为:“双篙行船”——狠抓农业,振兴企业。
农业搞好了,老百姓有饭吃了,发展经济才没有后顾之忧,否则,一切都只能是空中楼阁。
托克托地处干旱地区,水是农业能否稳定发展的关键。近年来,全县大做“水”文章,狠抓了以水利为主的农业基础建设,逐步建成和完善了黄河、井水两大灌溉系统。从县博物馆的大型农灌系统模型上,记者清楚地看到:托克托电水配套、渠系成网,血脉一般联接贯通着每一片农田。
90年代以来,托克托县农业基础逐年稳固。粮食从1990年的5000多万公斤提高到去年的近1.8亿公斤,实现自给有余;农业总产值从1亿多元增长到去年的2.1亿元。
近年来,全县已形成了养殖、饲料、酿酒等以农畜产品为原料、初具规模的6种产业,其中酿酒公司前年上缴财政利税达1300多万元,而华蒙金河实业有限公司,已成为目前世界有名的抗生素饲料金霉素生产企业集团,年利税也在千万元以上。养殖、编织、食品加工、运输等乡镇企业迅速崛起,几年间已发展到近7500家,产值已从1990年的8500万元猛增至去年的17亿多元,年递增近80%,各项经济指标考核已跃居全自治区第四位。
“如果不是‘双篙行船’,这样的发展速度对一个国家贫困县来说是不可能的。”县里几位领导说得异口同声。目前,在内蒙古87个(不包括市区)旗县区中,托克托县的综合经济实力已位居第25位。1990年以来,工农业总产值、财政收入一直以35.5%和42.6%的速度递增,1995年已分别达到6.5亿元和4500多万元;农民人均收入也从505元提高到了1200多元。
如今,尝到甜头的托克托人,自觉地变冬闲为冬忙,所到之处都可以看到大搞农田水利建设的场面。据巴音巴图介绍:全县到目前已建成可灌农田面积50万亩;保灌面积45万亩,人均2.9亩;同时,现有各类企业千方百计发展壮大,新企业不断涌现,呈现在人们面前的是“紧撑双篙快行船,芝麻开花节节高”的喜人局面。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