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6阅读
  • 0回复

在两个“转变”上谋策——工业企业面临的现实选择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6-01-17
第2版(经济)
专栏:’96工业大视角

1996年,是国民经济实行“九五”计划的起步年。新年伊始,展望一下工业企业所面临的形势和环境,有助于更好地选择我们的对策
  在两个“转变”上谋策
——工业企业面临的现实选择
本报记者班明丽
困难与考验
谈形势和环境问题,想先从一种感觉说起。
1995年末,细读全国经济工作会议重要报告,强调实现两个“根本转变”,这一点印象比较突出。
但还有的同志似乎觉得缺少“全新感受”。为何有这种感觉?深想一下,大概有两点:一点是每年都希望经济工作会上有使人为之一振的重大举措出台,结果却没有出人意料的“一招鲜”,因此感觉“新”劲不够。
二是感觉之中多多少少包含着一种期盼。自1993年下半年实行“双紧”方针以来,抓工业、办企业总期盼着一种环境再现:放松银根,放手大上。但寻遍去年经济工作会议报告,几个大字却又一次赫然纸上:继续实行适度从紧政策。
显然,1996年工业企业的环境仍不宽松,特别是对资金投入,不能有更多的期盼。
国家信息部门预测的结果是,1996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在14%至18%之间,比1995年增幅略有回落,包括利用外资在内,约达到22800亿元至23800亿元。这意味着,国家继续控制固定资产投资规模,企业可能面临更大程度的开工不足。这对企业是新的考验。
形势与趋势
这种形势好不好?很难以一个好字或一个坏字概言之。从有利的方面看,继续从紧,给企业以外部压力,有助于加快产业结构和企业结构调整的步伐,推动企业走向抓质量、抓效益、抓市场这条路,有助于实现增长方式的转变。从不利方面看,它必定加剧企业的困难,特别是部分困难企业,日子会更难于维持。
我们的选择,就是学会适应这种环境,并在变化着的环境中求得新的发展。因为面对复杂的经济矛盾及改革开放16年来形成的经济格局,很难再有“一抓就灵”、“立竿见影”之策轻而易举解决全局性的矛盾;面对已经形成的庞大经济规模,也不能再只讲投入不管产出了。况且抑制通货膨胀,既需要一定的发展速度,又需要稳定地执行“从紧”方针,以减少通货膨胀的压力,这样才能促使国民经济逐步走上良性循环。
基于这种思路,再看经济工作会议,应当说,两个“根本转变”就是新精神。虽然它的具体内容早已提倡,但把它作为发展经济的整体战略提出,并全面实施,显然是与整个趋势相适应的方针,是在加强宏观调控同时加快发展的有效选择。时至今日,经济建设已经走到了一个历史的转折点,今后不能再单纯采取“投”、“给”、“放”、“减”、“免”、“补”等等“优惠”实现经济增长,发展经济必须靠两个“车轮”驱动,一个是转变体制和机制,一个是转变增长方式。这不是“自选动作”,而是“规定动作”,否则一切都会落空。我们的选择,就是对此要有十分的紧迫感。
今后国家有新的投入或者新的政策支持,投向原则也不应离开“两个转变”。我们不能再把有限资金拿去填补亏损的无底洞了。
矛盾与对策
市场化因素的增加,市场环境的不断变化,使工业企业面临新的矛盾。
1996年,市场对工业的制约因素将进一步增强。今年国家实行涉外税制的三项改革,有利于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程度,提高对外开放水平,也有利于促使国内企业提高产品质量,从总体上改善市场竞争环境。但是,近期也难免产生负面影响。
比如,调低出口退税率后,出口产品成本会有所上升,势必影响出口。不能出口的产品转入国内市场,就会加大国内市场竞争的压力。据纺织总会统计,出口退税每降低一个百分点,出口成本一美元要增加8分人民币,生产出口产品的企业效益受到影响。这些新困难主要应当依靠企业从内部挖潜去消化。
但是,多年来,由于经济增长方式主要靠不断扩大资金投入,不少企业习惯于粗放型经营。有人统计,我国资本要素的投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61.6%,而日本为23.8%,美国为19.7%,德国为25.6%。我们的增长主要是以大量投入各种生产要素取得的。如果说过去靠铺摊子、靠扩大投入还可以维持的话,今后到哪里去寻求这样高的投入呢?更主要的是,高投入、低效益意味着成本高价格贵,在市场竞争中必然永远处于劣势。
最近,一些同志对主要省市的工业企业亏损问题进行调查发现,由于经营不善造成亏损的占60%,就是说,亏损虽然有各种客观理由,但管理不善仍然是第一位的。这就说明,我们应当把降消耗、降成本、抓管理作为取得经济效益的重要途径。
产品结构产业结构不合理的矛盾日益尖锐,加快调整步伐不容迟疑。我们的不少产品不仅附加值低,也不对路,市场不断被挤掉。比如机床,我们一方面有不少富余生产能力,一方面又进口设备。这里有如何把握好进口的问题,但更主要的原因是我们的产品市场竞争力较差。从市场的开放角度讲,我们不能把自己封闭起来不进口,但从保护国内市场的角度讲,又必须大力发展有特色的产品,适应市场需要,这样才能进一步处理好引进与发展民族工业的关系。
现在不是该不该调整结构,而是要加大调整力度,让大企业、优势企业跑得快一些,同时运用优胜劣汰机制,推进破产兼并,让难以扭转被动局面的劣势企业,尽快找到一个较好的归宿。
进步与希望
面对困难,我们能否适应新形势,实现两个“根本转变”?
回眸1995,虽然也很困难,但工业战线的努力仍然给人以希望。过去一年,工业运行质量可以用三个字概括:有进步。
几个有意思的数字说明问题:一个是,1995年1至10月,工业生产增长幅度超过了国民生产总值9%的增长幅度,达到13%;第二个数字是,开发新产品的增长幅度,超过速度提高幅度10%;第三个数字是,工业产销率平均达到95%,其中国有企业高出集体所有制企业4.3%,高于其它经济成份1.3%。前一个数字说明有一定发展速度,而后两个数字则是效益的体现。总体上工业是在平稳回落中保持了稳步增长水平。
“回落”被视为成绩,说明这种回落是比较实在的,是挤掉了“水分”的发展。我们宁可要挤掉水分的一个百分点,不要虚盈实亏的十个百分点。
特别应当看到,国有企业改革在取得共识基础上,有了新的进展,为实现体制和机制转变开了好头。中央和省、区、市确定的2000多户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试点,积极攻坚探索,使难点重点问题从理论和实践上都取得了突破。在降低企业债务、分离分流、搞好大的放活小的、企业重组等方面,有了可操作的经验。
当然,工业建设及国有企业改革的成绩尚不能估计过高。特别是国有企业改革步履艰难,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增长方式的转变,尤其需要加快推进步伐。但我们毕竟已经在艰难中起步。
“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蓝图,为工业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八五”经济快速发展为实现新的目标创造了比较雄厚的物质基础,体制和机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将使生产力得到进一步解放。工业经济在实现两个“根本转变”、实现整个国民经济发展,无疑仍将是举足轻重的。要抓住机遇,不负历史重任。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