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4阅读
  • 0回复

粮棉增产科技开路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6-01-17
第10版(科技园地)
专栏:

  粮棉增产科技开路
中国农业科学院院长吕飞杰
当今世界农业发展总的趋势是:各种高新技术迅速应用于农业,将使农业生产方式向工厂化转变,现代化温室、塑料大棚、地膜覆盖、喷灌、微灌等设施农业将成为今后十年农业现代化中发展最快的产业之一;农业遗传资源的拥有和开发利用,将为现代农业注入新的活力和动力;持续农业的发展将成为全球人类的共识和行动指南。
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建议》提出,把加强农业放在国民经济首位,是我国今后15年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必须贯彻执行的重要方针。江泽民总书记在《正确处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若干重大关系》的讲话中指出了我国现代化的道路。由于全国各地的环境条件和经济基础等情况不一致,农业现代化建设的进程肯定有快有慢,但有一条可以肯定的,这就是邓小平同志所强调的,中国的农业发展,归根到底还是要靠科学技术解决问题。
自新中国成立,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农业科学技术有了长足发展,取得了丰硕的科研成果。据统计,到1994年底,全国共获得农业科技成果3万多项,其中受到国家、部门奖励的重大科技成果4185项。仅中国农科院自1957年建院以来就获得科技成果2755项。主要成就有:我国已有30多万份作物种质经过繁种、鉴定,并安全存入了国家长期种质库(圃);共培育出40多种农作物优良新品种、新组合近5000个,使我国粮、棉、油等主要农作物品种在全国范围内更换了3—5次,每次更换一般都增产10—30%,全国良种化程度达80%以上;发展了农作物高产模式栽培技术、立体种植技术和高产、优质、高效农业的综合配套技术等,从而增加了复种指数(从1949年128%提高到156%);化肥生产量与施用量不断增加,科学施用技术水平也逐步提高;广泛推广地膜覆盖栽培技术和节水灌溉技术;研究出以种植抗性品种、生态系统调控、科学施用农药等措施相协调并因病虫各有侧重的综合防治技术,使蝗虫、粘虫、小麦条锈病等重大病虫害得以控制;培育成肉脂兼用型、瘦肉型猪新品种,及瘦肉型北京鸭、肉鸡、蛋鸡系列新品系;中国黑白花奶牛,中国美利奴羊,提出适合我国的饲养标准和饲料配方,研制成功了一批安全有效的兽用诊断液和疫苗,基本控制和消灭了主要畜禽疫病;农业高、新技术的研究与开发应用取得新进展,不断形成新的产业。
这些成果不仅具有很高的科学水平,而且也产生了巨大的经济社会效益。科技进步在农业增产中的份额已达到35%以上,为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推动了我国农业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九五”至2010年农业科技发展应以科技保证粮、棉、油、糖、肉、蛋、奶、鱼等产品的有效供给,进一步加强高产、优质、高效农业技术的推广和国外先进技术的引进工作,使农业科技进步在农业生产与农村经济增长中的贡献份额由目前的35%左右提高到50%左右,2010年贡献份额将达到60%。加快农业技术改造,推动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形成一批高新技术产业化的基地和工程研究中心。同时进一步加强农业重大基础性研究,为农业持续发展增强后劲。实现上述发展战略目标,我国农业科研工作应从农业持续发展的关键技术和农业应用基础性研究两方面展开。突出技术创新,避免重复研究和简单组合。突出社会效益大的领域,重点保证粮、棉、油等关系到国计民生、社会效益大的重点领域的科技攻关。突出赶超世界农业科学技术水平,跟踪学科前沿,攀登农业科技高峰。
建国以来,我国农业科研体系发展很快,截至1994年年初,我国地区以上的农业科研单位有1142个,职工总数达12.3万人,其中专业技术干部7.4万人。怎样充分发挥这支队伍的作用?从长远观点来看,必须全国性调配力量,重新组建我国的农业科技队伍。同时,要建立内部激励、竞争与约束管理机制,使农业科研单位充满活力和生机,在科教兴农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