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8阅读
  • 0回复

由减工资到加工资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6-01-18
第4版(要闻)
专栏:

  由减工资到加工资
本报记者翟启运李德民
年终算帐,河南新乡国营760厂的职工心里乐开了花:全厂5000名职工,1995年人均工资达到6000元,比上年增加近1/4。职工们说,如果没有年初的那次减工资,就没有年终的加工资。
去年3月,这个厂的生产、经营、利润等指标,都没有完成,而且继续呈下滑的趋势。厂长罗建平一咬牙,决定全体职工每人减工资30%,厂长也不例外。这个决定在厂里引起了震动。这个厂是“一五”期间156个重点建设项目之一,是个老军工企业,“军转民”后,起个新名叫“美乐集团”,以生产美乐牌电视机为主。毛泽东、刘少奇等老一辈革命家曾到该厂视察过。几年前,江泽民同志在视察这个厂时,曾称赞“美乐”是个非常美妙的名字。这是个老厂、大厂,但在市场经济面前,面临着新问题。过去,别说减工资,就是晚发工资的事,也没有发生过。职工的传统观念是,进了国营厂,就是国家人,干与不干,干好干坏,都得发工资,而且只能早,不能晚,只能加,不能减。
这个月,减了钱,波动可想而知。厂领导讲清道理:这次减工资,是为了今后加工资。如果还像过去那样混下去,企业早晚会垮掉,那么,大家就面临无工资的危险了。
减工资,减出了危机感、紧迫感,也减出了积极性。3月份之后,厂里坚决推行分厂、车间、班组总承包责任制,工资和效益挂钩,狠抓产品质量,严格控制成本,加速资金周转。他们提出库存产品、不合格产品、滞留资金均要为“0”的要求。同时采取先开渠、后放水的办法,大量精简“坐办公室的”,取消两个处室,其他处室干部也减掉1/3至1/2。减下来的人,主要充实到生产、销售第一线。除此之外,还把企业办的食堂、浴池、医院、学校、幼儿园、保安队等后勤人员也逐步推向市场,办法是“先输血,后断奶”。
机制活了,包袱轻了,效益很快也就上去了。去年,别的不说,光是生产的彩色和黑白电视机,产量就增加了将近一倍,上缴国家的税金增加12%。水涨船高,职工的工资自然也增加了。760厂今后一两年要实现的目标是,人均年收入1万元。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