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0阅读
  • 0回复

驰骋草原三十余年歌声舞影遍及北疆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6-01-18
第4版(要闻)
专栏:

  驰骋草原三十余年歌声舞影遍及北疆
内蒙古乌兰牧骑常年坚持下乡演出,深受农牧民欢迎
据新华社呼和浩特1月17日电(记者石圭平)新年伊始,被誉为草原文艺轻骑兵的内蒙古数十队乌兰牧骑,带着新编排的文艺节目,纷纷奔赴北疆农村牧区。
乌兰牧骑,蒙语意思是红色文艺轻骑兵,诞生于1957年,30多年来一直把深入基层、为农牧民演出作为宗旨。乌兰牧骑常年坚持深入基层,千方百计拓宽为农牧民服务的渠道。鄂托克旗乌兰牧骑几十年来始终坚持活跃在牧区,他们开着“大篷车”,带上全套行装,深入到每个苏木巡回演出,使全苏木90%以上的牧民都能看到演出,每年坚持下乡演出6个月左右,演出场次在100场以上,演出场次最高的一年达300多场,观众达数万人次。去年夏天,这个乌兰牧骑到巴音乌素嘎查(村)演出,正赶上牧民在山上劳动,队员二话没说,上山演出。
阿拉善草原上的一位女歌手,背着幼小的孩子,骑上骆驼,辗转在千里草原上,为牧民演唱歌曲,并搜集整理了百余首民歌。哲盟科左后旗乌兰牧骑,年年超额完成上级下达的演出天数和演出任务。没有交通工具,他们就背起行李步行或骑上自行车下乡,常常在沙漠和草原上日行几十里,他们的足迹已踏遍了全旗苏木、乡镇、嘎查村屯。
自治区各地的乌兰牧骑还把培训农村牧区的业余文艺骨干作为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他们白天演出,晚上辅导,同时把乌兰牧骑为人民服务的精神传给各地的文艺骨干。内蒙古伊克昭盟每个农村都有农牧民业余演出队。这些农牧民业余演员都是乌兰牧骑帮助培训出来的。乌兰牧骑队员说:“我们要留下不走的乌兰牧骑。”经过几年的传、帮、带,苏米图文艺队脱颖而出,远近闻名。1988年,文化部把这个队作为全国第一支牧民文化演出队请到北京演出,给他们颁发了绣有“草原上的灿烂明珠”的锦旗。
乌兰牧骑经常活跃在基层,从火热的现实生活中吸取了丰富的营养,搜集到大量艺术创作的素材,挖掘整理民间民族文化遗产,创作了一大批健康向上的好节目,如:《鄂尔多斯婚礼》、《热血》、《查玛》、《筷子舞》、《达拉根巴雅尔》、《毛乌素之恋》、《讲文明》等,受到各族群众的欢迎,不仅在自治区多次获奖,有的还被选送出国演出。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