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5阅读
  • 0回复

绘事綦苦茧丝同——“春蚕画室”拾絮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6-01-18
第11版(美术)
专栏:画斋三味

  绘事綦苦茧丝同
——“春蚕画室”拾絮
木雨
一个寒气袭人的下午,我们如约走进京城什刹海南沿潘絜兹先生的“春蚕画室”。老人正在伏案施彩,趁他收拾画具,我们环顾这间小屋:赵朴初题写的横额“春蚕画室”,张伯驹书赠的嵌字联“春旗一色飘同柳,蚕箔三眠梦尽桑”,文怀沙撰写的木对匾“春蚕化茧丝千缕,元豹留皮蔚一斑”,以及黄苗子篆籀的“春蚕画室铭”和沈鹏劲草雕镂的笔架屏“春蚕”等纷纷跃入眼帘,顿觉心沐一片融融暖意,仿佛置身于“夹岸桃花蘸水开”,“处处倚蚕箔”的春月江南……
说起“春蚕画室”的由来,潘老深情地回忆说,当年周总理曾以唐人李商隐“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的诗句勉励知识分子应像春蚕吐丝那样把毕生精力贡献给人民。周总理逝世后,我就取其意作画室名,并请友人黄苗子将我的“画室铭”书写成条幅悬于墙上,每日可鉴。接着,老人操着江浙一带的方言逐字逐句给我们读起来:“绘事綦苦,孜孜以攻。密体尤甚,茧丝应同。锦绣炳焕,尔蚕之功,吐丝至死,寸缕是贡。春蚕微物,是励吾躬……”沉静了片刻,面前这位八秩画翁像对我们,又像对自己轻轻说道:“做人如是,作画也应像春蚕吐丝做茧一样,一笔一笔老老实实地画。”坐在一旁的潘老夫人张一贞先生告诉我们:“他就是凭着这种精神,几十年如一日,从来没有离开工笔重彩画。”平日话语不多的潘老一谈起工笔重彩画就兴奋起来:“从绘画史看,唐以前就是工笔重彩的世界,元明以后,它开始不为画坛所重;工笔重彩一向是寂寞之道,这寂寞可以理解为一种苦行僧式的献身精神,不求闻达不慕名利的守道精神,专心致志刻苦磨练的精神,今天,复兴工笔重彩画就是要使这门大俗大雅的艺术能回到人民中去,我就认准这一个目标,心无旁骛,一直画下去。”说着,他慢慢走到画案旁摊开正在画的一幅6尺×3尺的大画,“这幅画叫《约法三章》,画的是汉高祖,在造型和构图上我吸收了汉画像砖的形式……准备参加1997年由我牵头搞的一个以汉唐雄风为主题的工笔重彩画展。”我们关切老人画这样的大画身体可行?“前年一场大病后身体反倒比以前好了,现在画画连眼镜都不用戴了。”说着,老人呵呵笑了起来。然后,他又将去年完成的5幅《敦煌组画》、丈二匹的《苏武牧羊》和《吹箫引凤图》一一展开给我们看。读着这一幅幅富丽饱满、凝重雄阔的作品,不禁又想到刚才潘老给我们解读的文怀沙先生为他作的木对匾,上联是讲绘画的艰辛,下联则说从这很少的一部分作品中就可了解画家一生创作的丰盈。
回溯这位1915年出生于浙江宣平(今武义县)山村的老画家的漫长艺程,自1932年他就开始攻习工笔重彩画,经历艰辛的探索路程。村庙壁画、石印画谱是他最早的范本。为了寻根,他曾千辛万苦到敦煌,在那千古画廊中拜师求艺,研读著书。他耗尽了60余年的精力,换来了《屈原九歌图》、《石窟艺术的创造者》、《白居易长恨歌》、《牧笛》等难以数计如茧丝千缕的作品。但为了广播工笔重彩画这一民族艺术,仅近几年,潘老就先后捐赠给沈阳鲁迅美院、浙江中国美院80余幅作品用于教学。之后又捐赠给李白纪念馆、马鞍山太白纪念馆50余幅。我们由此不无感慨,祖国文艺的“锦绣炳焕”,不就是因为有像潘老这样“吐丝至死、寸缕是贡”的“尔蚕之功”吗!
临别时,潘老又挑选出他最为喜爱、也是在他画中常见的几方闲章给我们看,望着“春蚕”、“绘新颜”、“春蚕到死丝方尽”等朱印,我们不禁深深为他“春蚕微物,是励吾躬”的人品艺格而服膺由衷。走出“春蚕画室”,眺望什刹海冰面上倒映的万家灯火,仿佛这粲然的夜景已幻化成了老人故乡一片雪白的蚕花,那正是桑农获得好收成最喜悦的时节。(栏头书法:潘絜兹)
再告读者
《画斋撷趣》栏目自去年10月开办以来,得到了许多读者和书画家的喜爱和支持。为了更加丰富这个栏目的内涵,我们决定将此栏目更名为“画斋三味”。欢迎广大读者朋友继续踊跃赐稿。稿件请寄:北京朝阳门外金台西路二号人民日报文艺部美术组《画斋三味》栏目,邮编:100733。——编者
(附图片)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