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1阅读
  • 0回复

抓住“关节点”——向优化结构要效益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6-01-19
第2版(经济)
专栏:’96工业大视角

  抓住“关节点”
——向优化结构要效益
本报记者莫新元
计划经济体制造成了我国工业结构的不合理和僵化,它是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的主要障碍。从这个意义上说,调整结构是实现“两个转变”的关节点。在实施“九五”计划、全面贯彻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实现“两个转变”的第一年,我们应当把调整结构放在突出的位置上,下大力气加快调整结构的步伐。
不加快调整难以为继
经济发展到现阶段,计划经济体制下小而全、大而全的发展惯性依然有很强的影响力,地区之间重复建设、重复引进现象仍然相当严重,难以发挥地区比较优势,还导致盲目、无谓的竞争。我国目前的电视机、电冰箱等行业生产能力闲置就高达1/3以上。
企业单一的生产功能和产品几十年一贯制,使企业产品结构落后,不适销对路,档次低,附加值低,竞争能力弱。如我国是机床生产的大国,但由于产品不对路,一方面企业严重开工不足,另一方面仍要大量进口国外生产的机床。在一些行业,企业的组织结构也十分不合理,主要表现为集中度低。我国汽车整车厂就有140个,而1994年汽车产量仅为140万辆,大多数厂家年产不足1000辆,难以形成经济规模。
不合理的结构,必然导致高投入、高消耗、低产出、低质量的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我国是经济发展较快的国家,同时又是资源贫乏的国家,资源人均占有量大大低于世界平均水平,这决定了我们必须摒弃粗放型增长方式,否则难以长久地面对国际市场的竞争。最现实的选择只能是着眼于存量资产和生产要素的流动和重组,加大结构调整的力度。
落脚点在壮大优势企业
结构调整首先要充分发挥地区优势,促进本地区产业结构、企业组织结构趋向合理。
我们看到,过去的一年里,许多省、市、自治区按照国家规划和产业政策,确定了适合本地条件的发展重点和优势产业。一些传统产业开始了大规模的工业布局的调整。棉纺织初加工“东锭西移”就是突出的一例。东部经济发达地区也在加快调整产业结构,提高高新产业、优势产业及名牌产品的比重,以此带动本地经济的发展。这里的关键,是要端正认识,要找准自己在全国大市场中的位置,有所为有所不为,逐步形成自己的优势和拳头。通过制定符合本地区实际的调整规划,扬长避短,避免地区间产业结构趋同。
结构调整,要落实到优势企业上来。国家已经确定,今年要集中力量抓好1000户大型企业和企业集团的改革和发展,进一步壮大它们的实力,使它们能够带动一大批中小型企业健康发展。不能指望一下子把所有的国有企业都搞好,要抓住重点,首先把大企业和企业集团搞好,有助于搞活整个国有经济。各地区在调整产业结构和企业组织结构时,也应该集中力量保证重点,对经济效益好,产品有前途的企业,要在资金、物资上给予支持;而对那些经济效益差、产品无销路的企业,则要进行改组、联合、兼并,促使其生产要素向优势企业转移。
1995年,企业兼并破产、资产流动重组取得了突破,创造了许多可以操作的经验。国家制定了解决兼并破产问题的一系列优惠政策,各地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搞了很多配套改革,促进了兼并破产的规范化,加速了资产存量调整的步伐。据统计,18个城市优化资本结构试点从1994年初到去年8月底,已经或正在进入破产的企业达161户,其中破产终结的92户;已有305户企业被兼并,涉及总资产42亿元。在新的一年里,这18个城市试点仍然是调整结构的主战场。这些城市工业基础好,大中型企业相对比较集中,配套能力强,结构调整的回旋余地大。这些城市搞好了,不仅能使国家几十年积累起来的巨大的存量资产更好地发挥作用,还可以对其它中小城市起到辐射和带动作用。
改革是助推器
调整结构,已经提出多年了,为什么至今仍有那么大的难度,甚至一边在调整,一边还在出现新的结构不合理呢?主要原因是以往的调整没有同改革结合起来,至少说,调整与改革没有在今天这样的深层次上结合起来。
为什么这样说?首先,造成结构不合理的根源是体制问题,企业没有脱离条条块块的分割。一墙之隔,老死不相往来,更不用说资产流动重组了。企业产品结构僵化,企业组织结构硬化,存量资产积压增多,无法发挥效益,重复建设、重复引进,这些问题至今仍然大量存在,究其根源,也是受了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不少地方盲目上项目,其实是长官意志、政府行为的结果。政企不分,投资主体、投资责任不明确的状况不改变,根绝不了此类现象。不触及体制问题,只能是“头痛医头”,甚至治了旧的又出新的。
其次,结构调整的成果必须靠体制来巩固,靠机制来保证。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结构应当随市场变化而不断的变化。作为市场竞争中的主体,企业必须要有能力不断地调整自己,以适应这种变化。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是体制转变的基础。因为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目的,是要把企业塑造成为“四自”的市场竞争主体。有了这个基础,再加上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形成有利于节约资源、降低消耗、增加效益的企业经营机制,有利于创新的技术进步机制,有利于公平竞争和资源优化配置的经济运行机制,调整结构的成果才能得以巩固和发展。
调整结构离不开政府部门的支持,但政府部门应该尽量少使用行政手段。如把坏企业强行搭配给好企业,表面看以为会皆大欢喜,弄不好则有可能把好企业拖垮。实施大公司、大集团战略也好,企业结构调整、资产重组也好,都要与企业制度创新结合,才能取得实质性的进展。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