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8阅读
  • 0回复

撑起生命的支点——记青年科技企业家徐仲棉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6-01-19
第5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撑起生命的支点
——记青年科技企业家徐仲棉
胡学健许登坤
冬日的一天,浙江慈溪仲嘉医疗器械厂厂长徐仲棉一上班就被一群不速之客围住了,一个20多岁的小伙子上前紧紧握住徐仲棉的双手,感激的泪水夺眶而出。
有谁能相信,眼前这位健步如飞的小伙子,半年前却因双腿胫腓骨粉碎性骨折,面临截肢的厄运,正是仲嘉厂生产的被称为“幸福器”的单侧多功能外固定支架,改写了他的命运篇章。
徐仲棉是个不安于现状的人。1990年,已成为工厂厂长的徐仲棉在上海一位工程师处看到了一种不用开刀、不用敷石膏、不需长期卧床就可治愈骨折的“接骨器”模型,他动心地说:“这个科研成果如能开发成功,肯定可以减少患者的巨大痛苦。如果同意,就让我来开发吧。”
工程师虽然非常欣赏徐仲棉这种初生牛犊不怕虎的闯劲,但这器械毕竟凝聚着我国著名骨科专家、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于仲嘉教授多年的心血,这位年轻人能承担起试制的重担吗?
别看这“接骨器”看似简单,但要做好它,却要经过车、铣、冲、电火花加工等70余道工序,徐仲棉起早摸黑,硬是在不长时间里就做完了全部22只部件。可是,当他把满满一兜锃亮的部件宝贝似的捧回家后,却傻了眼,明明是严格按照设计图纸制作的,可怎么也装配不到一块儿。原来,这些部件大多呈不规则状,工装夹具的不完善,影响了制作的精确度。于是徐仲棉又精心制作了一整套的夹具,重新设计了工艺流程。几天后,徐仲棉终于怀揣着样品,登上了去上海的火车。
谁知样品制作的成功并没有给徐仲棉带来太多的喜悦。当他和工程师一道把样品送到于仲嘉教授手里时,于教授虽然肯定了徐仲棉的努力,但经过进一步的试验,于教授已对原先的设计方案作了较大的改进。于是,徐仲棉就面临着这样一种选择:是根据于教授设计的新方案继续试制下去,还是就此却步?那缠着绷带、坐着轮椅、敷着石膏的骨折病人种种痛苦不堪的神情,又如电影般一幕幕地浮上了他的心头,既然于教授已点燃了希望的明灯,我们为什么不能为这项成果造福人类作点贡献呢?
于是,他和同事们把十几万元的试制经费马上筹集到了……他们根据于教授不断修正的设计方案,终于在1991年4月拿出了第一批设计合理的样品。
可是,样品送到上海一检验,却难以应用。原因有二,一是万向关节固定性差;二是表面处理的牢固度、绝缘性问题没解决。
从欣喜的顶峰一下子跌到了失望的底谷,但徐仲棉并没有气馁。凭着一股子钻研劲,徐仲棉很快找到了万向关节固定性差的原因。经过一次次的攻关,单侧多功能外固定支架终于在仲嘉厂试制成功,投入了批量生产。病人不论是开放性骨折还是粉碎性骨折,只要安装了这种外固定支架,不用石膏固定,不用开刀,几天后即可依靠该支架的支撑,下地活动或出院养伤。痊愈后不用麻醉和手术,只要简单拔出钢针就可以了。经专家鉴定,产品已达到了90年代国际先进水平。1992年6月,该成果及临床应用技术被国家卫生部列为“全国十年百项成果重点推广项目”,10月,又被国家科委列为“国家级科技成果重点推广计划项目”,企业被定为项目技术依托单位。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吴阶平还欣然为仲嘉厂题写了厂名。
如今在徐仲棉的办公室里,挂着一张自制的“单侧多功能外固定支架全国推广图”,那点点红星已遍布了祖国大地。青年企业家徐仲棉用他那颗赤子之心,推动了我国骨科器械的重大变革,给千百万骨折病人带来了重新走向生活的信心。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