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7阅读
  • 0回复

“金凤”飞出山窝窝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6-01-19
第5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爱心共筑希望工程

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而爱的力量是无限的;一个人的爱可以唤起更多人的爱,而无数人的爱可以使世界更美好——
  “金凤”飞出山窝窝
中国人民保险公司凤阳县支公司王国文
1992年8月,我接到结对救助卡,得知与我结对的学生叫朱金凤,女孩,13岁,是安徽省宿松县二郎镇闵咀村人。在以后的书信来往中,逐渐了解了她不幸的童年:3岁丧父,12岁时母亲改嫁。她跟随伯父一起生活。伯父家庭负担比较重,上有78岁的老爷爷,下有两个失学在家的儿子,伯母还有残疾。她的不幸深深地打动了我。我不断写信鼓励她勤奋学习,努力上进,每年都寄几百元作为她的学习和生活费用。
1994年11月,金凤的爷爷去世了。她问我:“没有了亲人,我以后该怎么生活?难道我来到这个世界上,就是为了承受种种苦难的吗?”
我们全家震惊了,不忍看到金凤这么小年纪就对生活失去信心。全家决定接金凤来凤阳读书。金凤的伯父和老师同意了我的意见,我们单位领导也非常支持,派专车让我和妻子一起去宿松接金凤。
1995年2月的一天,我们夫妇带着礼品跋涉了近千里,来到了金凤的家。那是怎样一个家啊!空空的四壁,泥土斑驳陆离;一张旧床上,铺着几块破棉絮;唯一的家具是一条破长凳。瘦小的金凤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学习和生活的。这远远超出了我的想象!和金凤见面后,她只怯生生地叫了一声“叔叔”,双眼就噙满了泪水。此情此景,使我的心沉重得一句话也说不出来。
当地村民听说我们来了,燃放着鞭炮,以最高的礼仪款待我们……临别时,我留下几百元钱给当地穷困孩子,叮嘱他们好好学习。这时村民们又都围了上来,三三两两地从家中拿出鸡蛋,硬塞进我们的吉普车。司机发动了马达,村民们哭了,老师、校长哭了,我们的司机眼睛也湿润了。
接来了金凤,我们单位出面与“凤阳二中”接洽,到凤阳的第二天金凤就进了凤阳二中最好的班级。老师、同学们都非常关心她。安徽农业技术师范学院的一位大学生听说了此事,还义务当朱金凤的“家教”。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