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4阅读
  • 0回复

新风吹进农牧区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6-01-19
第4版(要闻)
专栏:记者在基层

隆冬时节,农田水利草场基本建设正在西藏高原全面展开,公司加农户的服务体系连结了农牧区的千家万户,新的生产方式正在改变这里靠天吃饭、靠天养畜的传统格局——
  新风吹进农牧区
新华社记者白冰本报记者宣宇才
隆冬时节,记者在西藏农牧区采访,感到扑面而来的是西藏农业由自然经济、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迈进的时代气息。
大规模的农田水利建设,使西藏农业保灌面积增加到208万亩,靠天吃饭的状况得到较大改善,农业连续7年获得丰收。1995年粮食产量70万吨达到历史最高水平。
西藏虽然有着丰富的水利资源,但缺水却是制约西藏农业发展的最大因素,原因在于缺乏灌溉设施。自治区各地下决心改变这种状况。白朗县近年围绕“一江两河”开发,完成了以主要解决水利灌溉的杜穷农业一期开发工程,使这一区域的年粮食产量从109.5万公斤增加到375万公斤。这项工程完成后,可将水浇地扩大到14万亩,比目前耕地总面积高出3.7万亩。江孜县干部群众艰苦奋斗修库建塘引水,基本上形成了下引、中提、上蓄的灌溉体系。
日喀则地区卡堆、卡麦南北干渠的新建,幸福水渠配套工程和解放干渠的扩建,山南地区甲日普水库的扩建,乃东鲁琼提灌站的改建,林周北干渠的扩建等一批新的水利工程已建成并交付使用,为全区农业新的发展和持续增长增添了后劲。
那曲地区安多县多玛区活畜市场以灵活方便遐迩闻名,许多来自西藏农区和青海、甘肃的个体商贩云集于此,收购牲畜、皮张。牧民们一年辛辛苦苦剪下来的羊毛、牛毛、山羊绒等被几节电池、几个木碗换走的情形已不复存在,牧场离市场越来越近了。
安多县县委书记多托说:“有了这些市场,当地牧民便能及时掌握市场行情了,做生意心中也有了底。”
在建设农畜产品市场的同时,西藏农牧区还逐渐发展起了“公司加农户”这种社会化服务体系。这些农产品加工经销公司为农牧民提供产前、产中、产后服务,解决长期困扰农牧民生活的必需品、生产资料、农畜产品买难卖难的问题,并提供科技服务。
西藏林芝地区朗县盛产名贵中药材冬虫夏草。去年,福建援藏干部看到农民每年为卖虫草而发愁,他们便联系福建省泉州市有关部门与朗县成立了专门开发当地土特产品的朗泉公司。公司以不低于市场价的价格从农民手里收购虫草,然后经过加工包装卖到福建等地,仅这一项半年实现产值80多万元。从今年开始,朗泉公司计划把县里的苹果、核桃进行包装销售,增加产值。
对米林县卧龙乡的农民来说,今年这个冬天不同寻常。在乡长达穷的带领下,群众靠自筹和贷款筹集了30万元修建一条2000多米长的水渠。经过群众艰苦奋战,这条漂亮的混凝土水渠可在今年给卧龙乡麦村新增300多亩水浇地。
达穷对记者说:“现在日子过得好了,乡里一动员,群众马上就能拿出钱来,他们舍得向农业基础建设投资投劳。”
拉萨市达孜县穷达乡和唐嘎乡,干部和群众把水利作为他们的命根子,他们不等、不靠,自筹资金组织劳力,一下子就修了两条水渠,已经收到了良好的效益,基本上解决了当地农作物长期缺水的问题。江孜县每年冬修水渠义务投工6万人(次),日喀则市边雄乡每个劳力义务投工120多个。
山南地区乃东县,在过去漫长的岁月里,一直粗放耕作。现在拖拉机、播种机被大量使用,全县已拥有近2000台拖拉机,机耕面积占耕地面积的1/3以上。去年冬播前又引进80部翻转犁,每部售价400元,政府给购机农民每台奖励150元,颇受农民欢迎,翻转犁很快被抢购一空。
西藏自治区党委书记陈奎元满怀信心地说:“西藏并不都是喜马拉雅,这里的光照、水和土质举世无双,目前尚有56.6万亩待耕地,如果再将平均亩产由目前的150公斤提高到250多公斤,将60%的中低产田改造为高产田,同时增大科技投入,那么将西藏粮食总产量由1995年的70万吨提高到本世纪末的100万吨,实现粮食自给自足,是完全有可能的。目前关键的问题是,西藏的农业生产技术要革命,西藏干部群众的观念要转变。”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