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5阅读
  • 0回复

未掀开的面纱——西双版纳雨林探奇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6-01-19
第10版(卫生·环境·人口)
专栏:自然保护区写真

  未掀开的面纱
——西双版纳雨林探奇
本报记者孔晓宁
许多人虽去过西双版纳,但不识“庐山真面目”,它仿佛罩着一层神奇的面纱。你见过水桶大的巨竹、会跳舞的“风流草”、70米高的望天树吗?读了此文可能会有新的感触。
西双版纳,这个令人心驰神往的地名,傣语意为“十二个田赋单位”。记者不久前踏上这块“南国宝地”,方知在16世纪之前,当地是被称作勐巴拉纳西,即“美丽神奇的乐土”。而眼前的所见所闻告诉我,今天这块乐土最显美丽与神奇的地方,是雨林。
目前,西双版纳保存着我国少有的一片热带雨林。其中高等植物多达5000余种,脊椎动物与鸟类共逾千种。全地区土地面积仅占全国的0.22%,而植物种类却占12%,难怪生物学家们一直把这儿视为全国最富有的物种基因库,从中不断发幽探微,释开一个又一个自然之谜。
身处雨林之外,你见到的只是一片青翠,远看座座山峦,若披厚厚绿毯。深入密林之中,千姿百态的枝藤花叶便争着抢着映入你的眼帘,环视周围,你很难见到两株一模一样的树木。形形色色的各种植物,大大小小,高高矮矮,层层叠叠,遮天蔽日,树生藤,藤长草,仿佛进入混沌初开的远古时代。
在幽暗阴湿的林子里,所见植物,都显硕大。林中小道边一棵四数木,高大似可及云,粗够五六人抱一圈儿,它基部延伸出的一些翼状结构,形如板墙,足有一人高。另一种海芋,叶片面积,相当于五六把雨伞。还有一种巨龙竹,是世界上最大的竹子,截下它的一节,就是一个大水桶。
我们参观过的雨林,均在自然保护区内。从50年代至80年代,西双版纳划定了好几处自然保护区,使得大片雨林得以完好保存下来。
林子太密,深处更难进。幸好,附近葫芦岛上热带植物园里,错落有致地引种了许多珍稀的热带树种,使我们能够尽情地一饱眼福。
年轻的植物园副主任陈进,前几年从南京农学院毕业到此,算是这儿的第三代“拓荒者”。他领着我们走近一株美丽的小草,并且打开录音机,一支悠扬动听的傣家情歌溢散开来。俯身细瞧,我们发现,那小草,顶头两片幼嫩的叶子,居然随歌起“舞”,曲急叶片疾抖,曲缓叶便轻颤,歌毕舞止,令人不禁莞尔。原来,这种能跳舞的草,名为“风流草”。它的叶片对声波特别敏感。人们常说“草木无情”,西双版纳的奇树异卉,却偏偏有情,而且具有独特的品格。望天树,是热带雨林的标志。它幼时,安于阴湿,甘愿“寄人篱下”。可一旦长到20来米,进入“青春期”,便猛一阵上窜至70来米,从此“出人头地”,成为雨林“巨人”。果枝如大象鼻子的“象鼻棕”,常20多年开花,又经3年果熟。待果实落地生芽,母树便悄悄逝去,为子孙们留下足够的生存空间。而那排枝繁叶茂的榕树,最初只是飞鸟衔到油棕树干上的几粒果实。它很快就在树干上伸根展叶,吸收着油棕的营养。渐渐地,枝根在寄生树上箍成一个大网,直至把油棕“绞杀”而死,最终取而代之。
这儿的物种异常丰富,甚至在一公顷的林地上,几乎找不到两株树木属于同样的物种。同一个属的植物,可以有数以百计的种生长在一起,它们的外形内涵,均有很大区别。这是用达尔文的自然选择法都难以解释的现象。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