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1阅读
  • 0回复

说“度”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6-01-19
第12版(副刊)
专栏:茶楼

  说“度”
杜焕常
春天,朋友送我两棵松树盆景。树干弯弯曲曲,精巧别致;枝叶层层叠叠,端庄秀丽。我非常爱惜,早晚洒水浇灌。后来我慢慢发现,它们不仅很少长出新叶,就连现有枝叶也都黄黄病病,毫无生气。究其原因,我认为是对它们“禁锢太严厉”的结果。原主人为了对它们实施“造型”,从树干到树枝,都用粗细不等的铁丝绑扎了起来,天长日久,有些铁丝已透过树皮扎进了木质部,严重约束了枝叶的正常发育。我想验证一下我的分析,便给其中的一棵彻底“松了绑”。果然不出所料,几个月过去,树干伸直了腰,树枝也各就各位回到了原来的位置,恢复了原来的模样,且陆续冒出了许多新叶。高兴之余令我后悔的是,它再也不像盆景了,而是成了一棵枝杈横生杂乱无章的小树。我只好查阅有关盆景栽培的书籍,请教有经验的同志,又对它进行了适当地绑扎。我想让它成为一棵既形态美观又生机盎然的盆景。
这件事使我悟出了一个道理,做什么事情都要有个“度”。如这盆景,禁锢太厉害不行,完全松绑也不行。只有按照观赏的需求,恰如其分地进行修剪、整形,才能培养成高品位的盆景。再如打靶,两眼全睁着不行,两眼都闭上更不行,闭一只眼睁一只眼才能瞄得准,打出好成绩。
由此我想起了对子女的教育。现在人们都把孩子称作家庭的“小皇帝”,可见其地位之高。每一个做父母的,都把自己的孩子视作掌上明珠,精心培育,盼其成龙成凤。可是,天下的孩子都能成龙成凤吗?当然不可能,大多数还是凡辈。明白了这一点,对孩子的教育就应该持一个正确的态度。眼下家长们的做法往往不太正确。幼儿时期,本来正是孩子们身心发育的关键阶段,理应对他们宽松一些。可不少家长这时候就开始对孩子严加“禁锢”。刚牙牙学语没几天,就要求他们背多少首唐诗。还没进幼儿园,就请来家庭教师,不是钢琴、外语,就是书法、绘画……似乎这样做就能培养出个什么“家”来。结果呢?大都是适得其反。当然,我们必须重视孩子幼儿期的教育,绝不可过分溺爱。如果幼时让枝枝蔓蔓自然发展,不进行管理,不及时修整,到后来难以培养成材。问题是要方法得当,宽严适度。最好要善于发现孩子的性格特点和兴趣趋向,然后循循善诱,并注意培养其兴趣的稳定性,使其某一方面逐步发挥、发展,有所建树。当然,人的兴趣也许是后天养成的,但总不能离其性格特点太远。否则,不利于健康成长,做成一番事业。
说到按兴趣正确引导发展,还不仅仅指孩子,成年人也不例外。因为兴趣本身就是人的意识中对事物所持的一种选择态度和积极探索的认识倾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大潮,涌现出了无数杰出的人才。仔细分析,为什么有些人才前些年只是默默无闻的小人物呢?问题在于那个时期的禁锢太重,缺少人才竞争的机制。管你有哪方面的兴趣和才干,都要服从“工作需要”,由领导一槌定音,叫你做啥就做啥。“量才适用”只是喊在嘴上的。再加上这运动那运动,把有些人的“棱角”都磨没了。现在好了,人才可以流动,每个人都可以按自己的志向选择职业,有什么才能都可以得到充分发挥。另外,人们都说现在是竞争的时代。这竞争那竞争,最根本的是人才的竞争。所有称职的领导者,都在真心实意地发现培育自己的人才,千方百计引进人才,力求使所有的人都能大展其才。
话又说回来,环境宽松也不允许任何人乱来。如果不顾国家的法律法规,醉心于自己那点本事,不择手段追求私利,说不定会干出祸国殃民的事情来。借用一句话,对人的管理也应该是“管而不死,活而不乱”。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