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9阅读
  • 0回复

唯留遗愿祝统一——朱学范老人最后的日子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6-01-20
第2版(要闻)
专栏:

  唯留遗愿祝统一
——朱学范老人最后的日子
本报记者朱冬菊陈斌华
“百里台湾海峡竟难逾越,亲人半生不能往来,心盼碎、眼望穿。”为中国革命、建设与和平统一事业奋斗了一生的中国共产党的挚友朱学范,1月7日,溘然长逝。
噩耗传来,与朱学范相知相交了数十年的易礼容老人满面清泪,仰天长叹:“忧容谢世”,“何太不幸!”
的确,朱学范老人是带着未及亲历海峡两岸统一的深深憾意离开这片他所热爱的故土的。老人的长子朱培根说,“父亲患病卧床数年,使他萦怀梦念的是两岸早日实现和平统一。这是父亲生前最大的愿望,也是父亲临终唯一的遗愿。”
追求祖国的繁荣、富强、和平、统一,朱学范老人为此贡献了数十个春秋,耗尽了毕生的精力。
许多民革的同志不禁想起老人在病重期间的嘱咐:民族团结、祖国统一,是孙中山先生的遗教,希望大家要恪遵先生的这一遗教,共同努力,早日完成祖国统一大业。
作为民革创始人之一,作为孙中山先生事业的忠诚继承者,他数十年如一日,为和平统一事业殚精竭虑。70年代末期,复出工作不久的他深深感到:台湾和大陆的骨肉同胞,因人为的原因虽隔海相望,却音讯难通,多少亲人在思念中送走了青春,熬白了华发,这是海峡两岸同胞的不幸,也是中华民族的不幸。他呼吁:海峡两岸要携起手来,尽快改变这种令人痛心的局面。
1987年,他又向海峡彼岸发出呼唤:寄希望于台湾的老一辈老马识途,为实现祖国统一大业作出自己的贡献;寄希望于台湾年轻一代了解自己父辈爱国家爱民族的创业维艰,在振兴中华的史页上续写新的光辉篇章;寄希望于海外炎黄子孙高举爱国主义旗帜,在实现祖国统一事业中发挥桥梁作用;寄希望于台湾当局顺应历史潮流,早日作出明智抉择。1989年,他再次呼吁,希望在台湾的国民党人真正继承孙中山先生统一祖国、振兴中华的遗愿,以民族利益为重,共同完成祖国统一大业,以告慰于先辈,造福于子孙后代。
陆象贤先生是朱学范老人60多年的老同事,他说,作为新中国首任邮电部部长,朱老生前积极倡导两岸直接通邮,以逐步实现两岸直接“三通”,并为此作了不懈的努力。1980年元旦,朱学范老人通过广播向台湾同胞发表讲话,呼吁通邮:“三十多年来,骨肉亲友不能团圆,信函问讯无处通达,这些完全违反世道人情的事情,该多么令人痛心!”1981年,他再次呼吁“为什么要让两岸同胞的一封平安家信绕半个地球呢?”并提出“每周互发‘亲人邮袋’一次,由香港邮局转发,交换邮局暂定北京、台北”的具体建议。
所幸的是,老人的努力没有白费。现在,大陆可通过香港与台湾进行电话联系,台湾寄出的信件可直达北京和上海。随着病情的加重,老人企盼两岸统一的心情日益强烈。他身边的工作人员说,老人不顾重病在身,一次次地参加会议,一篇篇地撰写文章,一遍遍地嘱咐民革的同志,就和平统一祖国发表意见和建议,呼吁人们积极行动起来,为促进两岸统一作贡献。
当病榻上的老人闻听台湾岛内“台独”势力猖獗时,激愤不已。他严正指出,台湾自古以来是中国神圣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台独”是违背历史事实和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广大中国人民意愿的,其阴谋是不会得逞的。
为祖国和平统一奔波操劳了一生的朱学范老人走了,但他那“已卜余年见太平”祷祝海峡两岸早日统一的遗愿,却深深地印在人们的心中,激励炎黄子孙为实现祖国的统一、民族的振兴而努力奋斗。(本报有删节)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