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3阅读
  • 0回复

世纪丰碑——写在北京西站通车之际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6-01-21
第1版(要闻)
专栏:

  世纪丰碑
——写在北京西站通车之际
北京人民广播电台记者陈建勋
本报记者赵兴林
公元1996年1月21日,共和国历史将铭记这一天。
北京西站工程竣工仪式今天在这里举行,世人瞩目的北京西站这天将投入运营。
创出了“中华牌”
在欢庆之际,记者登高远望,设计新颖、造型别具一格的北京西站,尽收眼底。整个车站气势恢宏,如琼楼玉宇,横空出世,令人惊叹!
位于北站房的巨型拱门高52米,宽45米,在它顶部传统的方亭衬托下,更显伟岸。门拱部位,江泽民主席题写的“北京西站”赫然夺目。
方亭顶端,流光溢彩的大宝顶是西站的制高点,距地面102米,安装时,工人们按照传统习俗,在里面放置了稻、麦、粟、黍、粱五谷和金、银、铜、铁、锡五金,祝福我们国家五谷丰登,百业兴旺。
北京西站的特点,不仅表现在具有传统的建筑风格上,更多的是表现在它的现代化使用功能上,这里有1400平方米的地下停车场,公共汽车乘客进入北广场后,只需步行50多米即可进站,广场地下还建有可存放8000辆自行车的车库;在北站房中轴线地下18米深处,建有我国目前最大的双层双岛4线地铁车站,2万平方米的地下大厅连接着地铁、火车站台和南、北站房,这种设计在我国大型客站中还是首例。高架候车室,可容纳2万人同时候车,旅客可以通过站房内150多部电梯自由地换乘各种交通工具。北京西站吸取了国内外大型客站的成功经验,站房设计成综合楼形式,除了客运服务,还把餐饮、购物、住宿、娱乐置于站内。
西站的邮件处理中心,年处理量为5000万袋,在国内首屈一指;通讯中心安装有15万门程控电话;还有供热160万平方米的热电厂,11万伏的变电站;这些配套设施是现代化客站的有力保障。
北京西站通车后,目前具备日接发30对列车的能力,随着京九铁路的全线通车和京郑电气化工程改造的完成,它将具备日接发60对列车的能力,成为京九铁路客运的“龙头站”。到2000年,西站日接列车将达90对,运能将是现在北京站、南站和北站的总和。北京铁路枢纽的客运能力将实现翻番。
北京西站是一座现代化、多功能、无障碍设施的大型铁路客站,40万平方米的建筑面积,相当于7个北京火车站,或3个人民大会堂,堪称亚洲之最。
30年的诺言化宏图
1959年,北京十大建筑作为国庆献礼成果展现在世人面前。十大建筑之一的北京火车站巍峨壮观,不愧为共和国的大门,中国铁路运输的神经中枢。
周恩来总理视察北京站后,语惊四座:将来北京的西南郊再建一座火车客站!短短的一句话,饱含着老一辈革命家超前的眼光。
遵照周总理的指示,铁路和规划部门,将京城西南莲花池畔一个叫木楼村的地方,用红笔圈为待建设用地。然而谁也未料到,日后几十个春秋,建北京西站竟成为泡影。
30年过去了,中国人口从7亿增加到12亿,北京的流动人口已达300多万。北京站承受着10倍于60年代的客流量。把周总理30年前的诺言变成现实,建设现代化的北京西站再次提上日程。1989年,北京市、铁道部、邮电部把建站计划报请中央。党中央郑重批准。1990年,西站的设计人员以最快的速度做了四轮方案。1991年,江泽民、万里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亲自审定了北京西站的设计方案。
1993年1月19日,国务院总理李鹏、副总理邹家华等为北京西站开工奠基培土。历史将记下这一页。
科技成果铸辉煌
北京西站是当代最新科技成果的一次大检阅。1800吨重的钢桁架整体吊装,运用的是计算机系统控制下由16台200吨千斤顶和8台40吨千斤顶同步提升。深奥的力学原理,凝结在北京西站,这是计算机运用到中国建筑史上的一项重大科技成果。
北京西站支撑塔顶的1800吨重的钢桁架将永远铭记黄是勇的英名。黄是勇潜心钻研,他在预应力锚固技术领域独树一帜,成为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专家。1990年以来,他的技术在上海南浦大桥、杨浦大桥等工程中屡立奇功,北京西站1800吨钢桁架整体提升,黄是勇又拔头筹。经过研制、试验,1994年12月16日离整体提升只差6天了,黄是勇又来到了施工现场,把工作尽可能做得细点,这是黄是勇一贯的作风。下午2时许,正当他弯下身子去拧紧一个螺栓时,一块重约2000克的混凝土块从高空坠落,击中了他的头部,黄是勇倒在了钢架旁……黄是勇在昏迷中静静地躺了6天。当吊装就位的消息通过新闻媒体传向四方的时候,这位仅仅走过了53年人生历程、享有“突出贡献专家”称号的知识分子,静静地走了。他没能看一眼气势恢宏的北京西站的全貌,却给后人留下了永远的怀念。
占地51公顷的庞大建筑群,伸缩缝是一个科技难题。北站房东西长达734米,按传统规范,每隔五六十米要预留一道伸缩缝以便季节交替热胀冷缩,照此计算西站要留下11道裂痕。科技人员经过周密计算与反复试验,在混凝土施工中按精确比例加入膨胀剂,使伸缩缝的间距扩大到100多米,开创了建筑史上一大先例。
215根劲性巨柱,它们支撑来自地铁、火车站台、高架候车大厅,共计三层的全部荷载,形成了整个西站主体工程的整体空间结构。这种高强度的劲性组合柱,作为一项重大科研成果在铁路史上是首次使用。
北京西站在全国铁路客站首次采用的五渡九交重型新式组合道岔,增加了道岔群的密集度,缩短了咽喉区的延长度,提高了列车通过的能力。
科技成果铸就辉煌。科技成果的运用是广大科技人员为北京西站献出的一片爱国赤诚,使北京西站具有了跨世纪的现代化功能。(附图片)
1月20日夜,北京西站灯火辉煌,准备迎接第二天的竣工仪式和第一批旅客。
本报记者王忠家摄于20日晚11点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