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2阅读
  • 0回复

余热,发出耀眼的光辉——记辽宁省海城市离休干部鲍辉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6-01-21
第1版(要闻)
专栏:

  余热,发出耀眼的光辉
——记辽宁省海城市离休干部鲍辉
本报记者尹品端新华社记者董践真
1984年初,北国的辽宁出现了改革开放的好势头。中共辽宁省委确定海城(1985年撤县建市)为全省首批综合改革试点县,并派出一位省委副书记到海城兼任县委书记。原来的县委书记鲍辉,愉快地服从组织安排,提前退居二线,担任县委的顾问。从那以后,他担任了10年顾问,将近两年的咨询委员会主任,陪伴了6届县委班子,送走了5任升职外调的县委书记。人们风趣地对鲍辉说:人说“三朝元老”,你可是“六朝元老”呀!历任县(市)委领导班子都与他配合默契,称他为县(市)委的“高参”“智囊”“后盾”和联系群众的“纽带”。群众则称他为“俯首甘为孺子牛”的典范。
“他起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当年和鲍辉同一届县委班子的赵长心等老同志,与记者谈及当年鲍辉以高度的党性原则,正确对待个人名位得失的情况时,个个表现出深深的敬佩之意。
在新县委书记来上任那天的会上,鲍辉由衷地表示:我拥护省委、市(鞍山市)委的决定,这有利于海城的发展,有利于海城子孙后代的幸福。希望新的县委班子的同志像当年支持我一样地支持新书记的工作。我个人第一表示欢迎,第二,将全力支持县委新班子的工作,决不以个人的私利和脸面而做出任何不利于新班子的事……
鲍辉十几年的行动,实践了自己的许诺。
有些同志对鲍辉提前退居二线不理解。鲍辉的回答是:组织安排我当顾问,继续为海城事业出力,没有什么对不起我的。
鲍辉高兴地告诉我们,这十几年的事实也证明各级党组织没有忘记他。6届县市委领导班子都与他心心相印;他先后荣获鞍山市劳动模范称号,荣记一等功;当选为全省百名优秀共产党员之一,省政府为他记大功一次……“作为一个农民出身的干部,党给了我这样多,我已经很知足了。”
鲍辉同志刚刚退下来,县委、县政府制定了《关于二十项改革的决定》。其中一项就是全县科局级干部要有一批退居二线,同时要大胆启用一批符合“四化”要求的新干部。
决定一出台,有些老同志想不通。不做好这些人的工作,将影响县委这一部署实施。鲍辉自告奋勇向县委表示,他去做这些同志的工作。他一家一家地走,一个一个地谈,讲共产党员要以大局为重,讲自己退居二线的思想认识……精诚所至,金石为开,这些同志终于被说服了。一大批符合“四化”要求的新干部走上了领导岗位。为海城的综合改革提供了人才准备。
当时的县委组织部长,现任鞍山市委常务副书记、政协主席于治权向记者谈及此事,感慨地说:一个多月时间完成这样一项稳定干部队伍、承上启下的重大工程,鲍辉同志发挥了其他人不可替代的作用。
“给共产党员的称号留个光彩”
海城是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县中的前50强。它的强盛,首先得益于“异军突起”的乡镇企业。乡镇企业的蓬勃发展,鲍辉功不可没。这在海城,有口皆碑。
鲍辉担任顾问以来,协助县委主抓乡镇企业和教育,在乡镇企业上,他几乎倾注了全部心血。
早在1984年,为了开阔海城县乡村干部的眼界,解放思想,发展乡镇企业,县委曾先后组织他们“四下江南”考察学习。每次都是鲍辉带队出征。他们先后到广东东莞、江苏沙洲(今张家港市)、浙江温州学习改革开放的经验。
参观学习,对鲍辉来说,是一次思想大解放。他抑制不住兴奋的心情,给县委写了一封长长的汇报信。信中深刻解剖了自己过去影响海城发展的几种错误思想:一是安于现状,满足于海城在全省的三块“王牌”(全县的粮食产量、生猪饲养量、乡村工业三个方面在全省名列前茅);二是封闭守旧眼界狭窄,不知天外还有天;三是思想跳不出传统的小农经济、产品经济的圈子。他诚恳而内疚地对县委说:“考察使我认识到,粮食不抓不行,单抓粮食更不行;只抓产品不抓商品,即使高产了也是穷县。要想富起来,必须在发展商品经济上下功夫,必须在发展乡镇企业上找出路。”他建议把常委会议室里的奖状、奖旗摘下来,换上“开发海城,致富人民”的牌匾。长长的思想汇报,情真意切,洋溢着一个老共产党员对党和人民事业高度的责任心。
县委被鲍辉同志的信深深地打动了,为了在全县反骄破满,解放思想,县委连续召开两次千人大会,让鲍辉在会上现身说法,谈感想,找差距,提建议。
鲍辉不怕否定自己,不怕丢个人面子的言行,外地的实践和经验,激起了全县上下学东莞、赶沙洲,大力发展商品经济的热潮。思想的大解放,带来乡镇企业大发展。1984年全县乡镇企业总收入、工业总产值、总利润分别比1983年增长了90%、72%和105%。
鲍辉对海城乡镇企业的贡献,人们更不能忘记的是1989年到1991年乡镇企业一度处于低潮时的实事求是精神。
当时,一些干部对中央的政策产生误解,把整顿片面地理解就是要“砍”。有些地方出现了保集体挤个体、保国营挤乡镇企业的倾向。鲍辉敏锐地感到这个苗头不对。他一面深入乡镇企业进行深入的调查研究,一面认真琢磨中央曾经提出的“中国的改革最突出的是农村乡镇企业异军突起”的精神,并提出了自己的建议和设想。县委经过认真讨论,同意他的看法,并根据他的建议,提出了正确的方针和处理方法,使海城的乡镇企业在治理整顿中保持了旺盛的发展势头。1989年全市乡镇企业工业产值达到37亿多元,比1983年净增加33亿元;1989年乡镇企业数达到32800个,比1983年增加30765个;1983年到1989年,乡镇企业产值平均每年增长5.66亿元,每年增53%。辽宁省总结了海城的经验上报国务院,国务院将此批转全国。
乡镇企业成了海城市的支柱企业。乡镇企业的产值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95%,占工农总产值的90%。全市税收3.4亿元,乡镇企业占2.5亿元。农村人均收入2000多元,60%来自乡镇企业。
海城富了!海城的人民富了!但鲍辉仍保持着勤俭的作风。他穿得仍像个老农,三间不大、略显拥挤的住房,没有豪华装饰,没有时髦家具,这与眼下海城不少年轻人穿千元多一件的网眼T恤衫、红木家具进入寻常百姓家相比,我们的老书记是太清贫了!其实,他蛮可以大富、暴富:有30多家乡镇企业看中他的能力和水平,想聘请他当顾问,有的甚至只需挂他一个名,坐在家里也可得到一笔可观的“年薪”。但鲍辉说,“我不愿钻到钱眼里去”,“没想在钱上做文章”,“我要给组织(海城市委是辽宁省委命名的‘模范县委’)留个光彩”,“给共产党员的称号留个光彩”。
“都是为了群众”
原海城市委书记、现中共辽宁省委组织部长于均波和原海城市委书记、现省纪委常委、省监察厅副厅长邢春和对鲍辉有一个精辟的概括:鲍辉把自己的心血都奉献给了党的事业,他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为了群众。
1994年,鲍辉不顾市委、市政府的诚恳挽留,多次向市委提出离休。经过反复研究,市委同意鲍辉离休,同时决定成立海城市咨询委员会,鲍辉任主任。
现任海城市委书记万福民向记者谈及鲍辉和他的咨询委员会时,欣喜地说:咨询委员会坚持以“参与不干预、献策不决策、帮办不承办”为原则,以调查研究为基本功,以难点、热点问题作为重点课题,注重咨询建议和献计献策的理论性、实践性和操作性,对某些问题的解决办法,他们往往提出几种方案,以及各种方案的利弊,使市委、市政府决策时更加准确,执行起来更加有力。万福民择其要者介绍鲍辉和他的老战友们所做的有关全市的精神文明建设和领导干部廉政建设的几件得人心、得党心的事。
早在1993年,海城一家大酒店在开业前请画家画了一幅裸女出浴的大壁画,因为对此意见纷纭,便请市委、市政府的领导来审定。鲍辉看后,旗帜鲜明地表明了自己的态度:我认为这不是“超前”的问题,在公开场合根本不能出现这种画面。我们不能靠这种东西赚钱。大家都赞成鲍辉同志的意见。酒店大厅换上了健康向上的艺术品。
1994年6、7月,鲍辉看到、听到的两件事,引起了他的警觉。一件是:一天晚上鲍辉路过中街一个舞厅,见一男子抱着小孩站在舞厅门口。当看到妻子与别的男人手挽手从舞厅出来时,他把孩子往地上一扔就跑过去打妻子。一件是:鲍辉到医院看病,听到有人吵闹,一打听,方知是一些吸毒成瘾的人,没钱吸毒了,就到医院去要打杜冷丁药针,医院不同意,就吵闹起来,并声言要砸医院的玻璃。
新情况出现了,不能坐视不理。他和咨询委员会的几位老同志先后到文化局、卫生局、公安局、街道办事处等单位走访座谈,了解到已经绝迹30多年的贩毒、吸毒、嫖娼、性病等旧社会的丑恶现象又死灰复燃了,并且造成了严重的社会公害。他和几位老同志商议,一起写出了《整顿社会丑恶现象,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的报告,送交市委。市委书记、市长高度重视,召开有关单位领导的会议,强化宣传教育,部署整顿文化市场,对贩毒、吸毒案加大打击力度,很快有效地遏止了丑恶现象的蔓延,改善了社会环境。
同年八九月,海城先后遭受水灾和强台风的危害,市直工业不景气,财政吃紧。城乡人民生产和生活遇到了较大的困难。与此相反的是,某些干部舞厅、酒店照样去,大吃大喝照样搞,高档轿车照样购,豪华装饰照样干……看到这种情况,鲍辉和咨询委员会的老同志本着对党和人民高度的责任感,奋笔疾书,列举了上述种种严重情况,并建议在全县开展“双增双节”活动,旗帜鲜明地提出对机关办公楼严格控制批建,不准购买高档小轿车,严禁大吃大喝、铺张浪费,市内各级领导、干部到基层工作不准去舞厅、酒楼参加招待活动……情况确凿、分析在理、措施明确。市委、市政府非常重视,以两办名义转发报告,在全市大张旗鼓开展“双增双节”活动,收到了明显效果。
市长刘胜喜告诉记者:鲍辉同志和咨询委员会帮他解决了一大难题。1994年春节前后,全国粮油价格普遍上涨,外省、外县市不少地方恢复了粮油平价定量计划供应。海城要求补贴和恢复粮油计划供应制的呼声也很高。这使政府十分为难:照办吧,市财政支出太大,全市20万居民,按每人每月补助10元,一月便需200万元,一年需2400万元;不这样做吧,又怕出现社会不安定因素。正在为难之际,鲍辉和咨询委员会的老同志,把书面报告送到了市委、市政府。报告的结论是:无需恢复计划供应,只需对人均收入不足100元的困难户实行直接补助(不经过粮店、副食店中间环节)就行了。经过他们的周密调查摸底,全市只有5000人在这一补助范围内。按每人每月补助15元计,每月才7.5万元,一年90万元。这样做,困难居民直接得到政府补贴,更加感谢党。那些人均收入超100元的人,不会看重这每月的10元钱,更不用说那些“大款”了。这一举措,得到全市上下的称赞。
去年7月底到8月上旬,辽宁遭受了特大洪水灾害。66岁的鲍辉一直坚守在抗灾救灾第一线,事迹十分感人。
9月初,记者来到鲍辉苦战了将近20个日日夜夜的海城的重灾区温香镇。当记者问及鲍辉在这里救灾的情况时,镇里的干部无不饱含热泪叙述着“老鲍头”(鲍辉曾在此当过公社书记,干部群众都这样亲切地称呼他)在抗灾救灾中“像着了魔”似的情形。
7月29日,温香出现第3次洪峰。鲍辉不顾劝阻,和市委常务副书记张海宽来到了温香。从29日到8月4日温香开坝决口的几天里,他风里来、雨里去,乘船走遍全镇23个村,指挥抗灾抢险,指挥疏散老弱病残群众。为保大堤,他先后3次冒雨乘坐吉普车去辽阳(离温香56公里)观察水情,及时派人去帮助修堤固坝。8月4日,温香不幸开坝决口,全镇140.7平方公里土地一片汪洋,平均水深4米,浪高1米。原来进村救人的车、船已无法出来。外面只剩下一条小渔船。鲍辉坚持要乘这条小船进村看望受灾群众。他和镇水利助理唐万英乘坐小渔船顶着大雨,冒着随时翻船的危险,挨村慰问灾民、鼓舞士气,研究救灾对策……连续两天,早晨7点出发,晚上8点多才回来,两天他吃了不到二两饼干,衣服湿了、嗓子哑了,皮肤病全身发作了,他全然不顾。唐万英感动得不知说什么好,最后说出了一句话:“老鲍头,这一辈子我怎么学也学不了您呀!”
鲍辉一直到8月17日听完生产自救的汇报才离开温香。有谁知,天天起早贪黑奔忙在抗灾救灾第一线的鲍辉,早已悄悄向市委、市政府写出了4份调查报告。对当前生产自救,对长远的“有灾无险,有险不逃”、“造福子孙后代”的桩桩件件,想得那么周到、那么细致入微……
去年8月4日,是鲍辉66岁生日。他在抢险救灾前线默默地度过。鲍辉的老朋友王世顺书赠他6副对联,有一副是:
大业征程勤奉献
小康路上亦奔忙
鲍辉同志为之奉献的是党的大业,为之奔忙的是人民的小康。(附图片)
鲍辉在畅谈海城改革成就。尹品端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