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7阅读
  • 0回复

万众一心筑“长城”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6-01-20
第5版(各地传真)
专栏:专题报道

  万众一心筑“长城”
本报记者袁亚平
面对浩瀚的东海,一条长达19公里的石砌海堤,巍然矗立;40多米宽的堤脚上耸起两层防浪平台和一堵防浪墙,蔚为壮观。
堤外,海水无际,海涂平展,海草高密,海鸟飞掠。堤内,水网密布,船只往来,蜜柑丛丛,红旗点点……
这条集堤、路、河、林为一体的海堤,护卫着温州市瓯海区100多平方公里土地,16万人口和那繁忙的温州机场。
这条投资近亿元的堤塘,是温州市和瓯海区各级党组织号召力、凝聚力和战斗力的明证,是凸现时代精神的东海“长城”!
两任书记的重负
1994年8月21日夜,17号台风裹挟着百年不遇的暴雨、大潮袭来,瓯海区苦心经营几十年的堤塘全线崩溃,海潮无情地吞噬了村庄、农田、厂房……
全区受淹村庄170个,受淹人口26.3万人,直接经济损失达17亿元。
面对灾害造成的损失,瓯海区委书记黄德余想到,如果只在原堤上小修小补,势必年年毁年年修。只有修建一条高标准的堤塘,水患才能根治。
但耗资巨大、时间紧迫、群众情绪低落、技术难度大等困难,使不少人对此持怀疑态度。
“要下死决心,花大力气,勒紧裤带,破釜沉舟,苦战一二年,把沿海人民赖以生存的堤塘建设好!”黄德余在群众动员大会上一字一句,掷地有声。
堤塘建设是百年大计,在省、市水利部门的技术指导下,瓯海区集中了计划、规划、水利、交通、林业、农业、水产、土地、农机、围垦等部门的技术力量,对方案进行反复论证。
一个建造高标准、高质量堤塘的总体方案终于确定了。
黄德余想到那位当过镇委书记、富有水利建设经验的张崇权。他和区长立即上门。正在伏案工作的区广播电视局局长张崇权猜着了他们的来意。
“我这老骨头还硬朗,我去!”年已58岁的张崇权毅然出任永强堤塘建设指挥部常务副指挥。
兵马集结,决战堤塘,这时,堤塘建设的主要决策者黄德余却调任乐清任市委书记。
1995年1月,温州市委副秘书长翁锦武,来接任瓯海区委书记。
农历正月初八,翁锦武到瓯海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召开堤塘建设第二次动员大会。他对干部群众说:“我们不光要建好堤塘,还要利用堤塘,搞高起点、多功能、综合性的开发,让温州的二次创业,城市经济中心的东移有一个更宽广的腹地。”
整个瓯海,上下一心,重建堤塘!
众多心愿的汇聚
建造瓯海高标准、高质量的堤塘,需要土方300万立方米,石方60余万立方米;投入的民工和技工,成千上万,预计工程总投资9836万元。
在海堤建设的千人动员大会上,区长叶际仁说到动情处,声泪俱下,全场动容。
地处瓯海区中部的梧埏镇委书记大步走到台上:“建设堤塘是全区的大事,我镇虽然不是沿海乡镇,但也要全力支持这项工程,我代表镇里捐资20万元!”
地处西部的新桥镇委书记也大步上台:“我镇先捐20万元,不够,再捐……”
地处沿海的海滨、永兴、天河、沙城等镇更是踊跃捐资,纷纷表示承担各自的建设任务。
1995年8月21日,在堤塘建设再动员大会上,在《爱的奉献》的动人旋律中,再次涌起捐资的热潮:
浙江省委常委、温州市委书记张友余,浙江省水利厅厅长章猛进,带头走向捐款箱,分别捐了500元和400元。
区、镇、村三级干部党员和企业界代表,鱼贯而上,捐款袋一个接一个,越堆越高。
一位老党员挤向前,一位抱着小男孩的妇女使劲往前,小孩高高举起的小手中是一个红彤彤的捐款袋……
瓯海区已收到各类捐资集资款3644万元,占堤塘建设已到位资金的49.7%。
整体力量的显现
海岸线上,飘扬着鲜红的党旗国旗,回响着高亢的劳动号子。来自江苏、安徽、浙江三省40支专业队的4000多人在工地上安营扎寨,铁锤和石头“叮叮当当”迸出火星。瓯海区机关各部门和中西部乡镇出动2万多人前来助战,义务劳动竞赛热火朝天。
50多岁的老党员杨送元,因一次车祸导致脚残退休在家。自这堤塘开筑,他每天拐着脚,步行十来公里,到这里义务劳动。
这是一支白发苍苍的队伍。永兴镇沙园村的老党员们,脱掉鞋子,卷起裤筒,赤脚踩在寒冷泥泞的堤塘,传递着一块块数公斤重的泥块。
这是一群变成“黑人”的汉子。天河镇党委副书记、副镇长沈永国带着9人管理小组,长达半年在工地上,渴了喝点生水,累了就地躺倒。那砌入1.93公里长的堤塘的每一块石头,他们都挑选过,检查过。当他们被烈日晒成“黑人”回家时,他们修筑的这一段堤塘却成了“样板中的样板”。
这是一个全然忘我的群体。瓯海区的领导和有关部、委、办、局主要负责人组成堤塘建设督导组,吃住在工地上;沿海各乡镇的干部不分上下班,没有休息日,沙城镇干部与石匠、民工们实行“三班倒”,一连熬了27个日日夜夜,一个按常规建筑需5至6个月的闸门工程,仅用一个月就保质保量完成。为了这闸门赶在潮汛前竣工,好几位党员累垮了,住进医院……
浙江省委书记李泽民三上瓯海堤塘。从灾后到现在,他用“担心、忧心、信心”概括了自己的心情变化。他望着这道绵延壮观的风景线,又望着堤内6镇在灾后迅速复建的数万亩农田和大片厂房,大声讲道:“真是一道海上长城!是我们教育子孙后代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瓯海人筑起了坚实的“东海长城”,也筑起了一道不垮的“精神长城”!(附图片)
左图:1994年8月21日,17号台风摧毁了海堤,一派惨景。
下图:千军万马修海堤。郑金寿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