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9阅读
  • 0回复

本报等四单位座谈学习大厂县评剧团经验以高质量赢得农民群众的心七出戏演出六七千场次观众达上千万人次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6-01-22
第1版(要闻)
专栏:

  本报等四单位座谈学习大厂县评剧团经验
以高质量赢得农民群众的心
七出戏演出六七千场次观众达上千万人次
本报北京1月21日讯记者易凯报道:河北省大厂回族自治县评剧团,20年如一日,坚持“扎根基层、服务农民”,以高质量的精神产品赢得千百万农民群众的心,以高质量的服务占领了京津唐廊广大农村地区的文化市场,成为驰名全国的“文化下乡”的一面旗帜。他们的成功经验受到了中宣部、文化部的肯定。昨天,文化部艺术局、光明日报文艺部、中国文化报和本报文艺部联合在京召开座谈会,推广大厂县评剧团扎根基层、服务农民的先进经验。
与会同志高度评价大厂县评剧团“三为主”(服务对象以农民为主、演出队伍以小型为主、演出剧目以现代戏为主)的建团方针,认为这个方针是大厂县评剧团对市场经济环境下如何办好县级剧团的一个富有建设性的创见,具有普遍的、广泛的意义。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大厂县评剧团不惧怕市场的竞争,也没有消极地等待政府的“输血”和社会的“赞助”,果断地调转船头,把目光投向农村这个广阔市场。从1983年起,他们连续创作了《嫁不出去的姑娘》等7出表现农村现实生活、反映农民思想感情的现代戏,为农民上门送戏,受到了农民的热烈欢迎。据不完全统计,这7出戏演出六七千场次,观众达上千万人次,剧团创收500万元左右。
与会同志对大厂县评剧团创造的“流动的大篷舞台”的演出方式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十几年来,评剧团通过“流动舞台”,缩短了农民与艺术的距离,贴近了剧团与农民的心。
出席座谈会的同志还对大厂评剧团“以改革为龙头,以思想政治工作为主导,以严格管理为基础”的剧团管理机制给予高度赞扬。从1984年起,该团实行档案工资制,公开考评,公开竞争,上不封顶,下不保底,较好地发挥了工资的激励和导向作用。
出席座谈会的同志认为,大厂评剧团“文化下乡”的经验说明:农民需要文化,文化更需要农民,农村是一个前景光明、前途无量的大市场。只要像大厂评剧团那样全心全意为农民服务,我们的文艺团体的道路就会越走越宽阔。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