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6阅读
  • 0回复

书法妙趣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6-01-21
第4版(副刊)
专栏:艺与人

  书法妙趣
刘开渠
我与张宝彤同志结识的媒介,是他的书法作品。一次,他办展览,携作品来,谦恭地要我指点,我立即被他那厚重而又富有灵气的作品所感染。
在不断的交往中,我发觉宝彤聪敏而好学,颇有才气。他的书法植根传统,二王入规,上溯周秦汉魏,直追宋元明人,于王铎、米芾、孙过庭用功甚勤,并在美学、音乐、舞蹈、禅宗等传统文化中旁涉博取,十多年如一日,笔耕不辍。特别是他调京西宾馆工作后,与艺术界前辈交往日甚,启功、何海霞、沈鹏、刘炳森、欧阳中石等先生都曾悉心地为他指点书艺,耳提面命。他如鱼得水,书艺大进。
他的书法路子很宽,诸体皆能,行草尤善,气韵生动,大璞不雕,一气呵成,跌宕连绵,不斤斤计较于一点一画的得失,而刻意谋求整篇的恢弘大气,无唐人之法度森严、明人之明净内敛,却有宋人之恣肆放纵。如此年龄写到这个分上着实不易。譬如这幅作品(见下图)写得就很大气、灵动,点画舒展,大巧若拙,挟风雷,若闪电,沉着痛快,生辣疾俗,错落有致,酣畅淋漓,纵横捭阖,没有正襟危坐的正人君子相,更没有卑躬屈膝式的小家子气,大气疏朗而不失空旷灵动。
细细品味,在用笔、技巧、结构上颇具神采,情调很浓。用笔中偏锋相济,完笔时略带回锋,阳刚之笔中加进了阴柔,刚柔相济则不露、不霸、不野、不俗。如“秋”、“香”字浓墨重彩,丰腴洒脱,寓“春华秋实,鸟语花香”的主题意境于重笔传神;“书”字轻描淡写,使转自如,若不经意;“声”、“风”字甘裂秋风,飘然象外,楚楚动人;“花”的姿意大方,“鸟语”、“琴声”连带自然,顾盼传神,意趣活化,俨然让人闻到鸟儿的啾啾私语。萦回的琴韵,朗朗的书声,情景交融。“鸟”儿迎“风”振翅欲飞,“花”儿含苞怒放,书乎画乎,亦景亦情,不仅仅展示了书法这门最浓缩、最直观艺术的线条美,还流露出了舞蹈的姿势美、音乐的韵律美。同时,在章法布局上既有经营意识,又无经营之感。如首行的“春”、“秋”取背势,“风”、“月”则向势,“鸟”、“琴”乃顺势,浓淡干湿都处理得比较精到,分寸把握得体。个别笔画拉得较长,个中也有变化,行笔爽利,倒显得干净利落,毫无拖沓迟滞之感,恰应了“书贵瘦劲方通神”的老话,诚如明代书法巨擘董其昌言“潜行众妙之中,独立万物之外”方能“超然物外”。
娴熟的技艺来自坚实的传统功力和对书法理论深层次的理解运用。食古化今,宝彤感悟出,书法的点画宜坚凝忌板结,使转宜活变忌轻佻,骨力宜强健忌生硬,墨色宜温润忌枯燥,风神宜爽朗忌滞浊,情趣宜新奇忌狂怪,章法宜自然忌造作。他还将习书心得给我看:“法书最难在法度,七分临习三分悟,字外功夫字中来,碑帖宜入不宜出”,自有见地。当今一些青年朋友忽视传统功力,一味追求狂怪变异,宝彤就更显得可贵。
要说这幅作品有不尽如人意之处,我觉得如把小款写得再散淡点,视觉效果当会更舒服些。不过,宝彤还很年轻,如果照此写下去,定有大的发展和建树,我祝他成功。(附图片)
书法 张宝彤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