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6阅读
  • 0回复

艺术岂能“炒”得?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6-02-06
第12版(副刊)
专栏:习水杯文艺短论征文

  艺术岂能“炒”得?
杜焕常
不知从什么年代起,艺术也同某些商品一样,成了一些人“炒”的对象。
××刚演唱了一两首流行歌曲,就被捧为“歌唱家”。××刚发表了几首让人读不懂的诗(也许永远不会有人读懂),就被吹成领导什么潮流的“著名诗人”。××电视剧还没开拍,就组织一帮人开始评论,说什么将会产生如何大的影响。一本书还没有写完,就有一伙人争相为其鼓吹,说成是什么“划时代的作品”,是“×××第二”……
不过老百姓心里有杆秤。对那些被炒得红红火火的东西,往往并不买帐,因为它名不副实,且倒人的胃口。
炒艺术的实质是在炒人,目的是双方受益。也有人真的得到了好处,如有的人把名炒响了,有的人把口袋炒鼓了,也有的是名利双收。可社会却受到了欺骗。
大家知道,搞艺术也实在不容易。真正的艺术不能像某些花草,一朝繁荣,转瞬即终,它应该是具有较长久的价值。真正的艺术家,应勇于为自己的艺术而奉献一切。
古今中外,没有哪位正直的艺术家或哪种真正的艺术是靠炒而永恒的,更没有提前就炒红的。相反,有些艺术家和作品在当时并没太引起社会的注意,倒是几十年几百年以后被人们所公认。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艺术,必须经得起实践和历史的检验。艺术家的地位及其劳动成果的优劣,也应由众多的群众去评论,仅靠几个“铁哥们”瞎吹一阵子是不能成为定论的。
艺术家不是掮客,也不是商人。当然,掮客和商人也成不了艺术家,尽管现在是商品经济的时代。艺术应该有自身的价值,艺术家应该有自身的追求。艺术家所追求的不能是虚名带来的特殊权利,而应该是自身劳动成果的艺术价值。艺术家要耐得住寂寞,不该有失落感,要为创造出高品位的艺术品而矢志不移,切不可不加分析地赶潮流。纵观历史,那些一时很走红的东西未必是长久的。
对一部作品的评价,不可强求一律。艺术对人们的教育作用,是潜移默化的。如果只凭找些人写几篇雷同的夸耀文章,人们不会轻易接受。“横看成岭侧成峰”,面对同一部作品,不同的人可能从不同的角度去领会,可能产生不同的感受,这也是正常的。
我并不反对文艺评论,包括对历史的和现代的作品。但这种评论应该实事求是恰如其分。如果人为地去“硬炒”,如同炒菜炒饭,火力太猛也可能“糊锅”的。
(作者单位:山东莱芜市委)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