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6阅读
  • 0回复

巴勒斯坦选举纪实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6-01-22
第6版(国际)
专栏:国外特写

  巴勒斯坦选举纪实
20日是巴勒斯坦首次选举日。天遂人愿,前两天是大雨滂沱,今天却雨过天晴,碧空如洗。获得选民资格的100多万巴勒斯坦人纷纷前往设在加沙和约旦河西岸16个选区的1690个投票站投票。
老百姓:难得的第一次
中国国际电台记者李文援
投票时间从早上7点开始,到晚上7时结束。早上6时40分,我们来到设在加沙自由小学的投票站,只见巴勒斯坦警察在学校门口维持秩序,三三两两的选民已经在校门口等候,加沙语言教学中心的阿迪巴女士陪同她年逾60岁的老母亲来到投票站,她对我们说,“我们都很高兴,我支持阿拉法特,支持和平进程,我们希望巴勒斯坦国家早日建立起来。”阿迪巴说,她们全家9口人,其中5个人有选举权,为了照顾家里的孩子,只能分两批来投票,大家都想第一批来,为此争执不下,最后一致决定按照长者为尊的原则,由她陪老母亲先来。
这是巴勒斯坦历史上第一次举行民主选举,因此选民们十分珍惜自己的民主权利,有青年陪着老人的,有母亲抱着孩子的,有夫妻双双前来投票的,人们像过节一样,穿着新衣服,兴高采烈。7时10分左右,投票站前排起了长队。
今天,整个巴勒斯坦16个选区1690个投票站同时向选民开放。在约旦河西岸的杰宁市选区,由于以色列士兵前一天晚上开枪打死3名哈马斯分子,气氛有些紧张,个别投票站的开放时间推迟了一个小时,但整个选举顺利进行。
为防止犹太右翼极端分子破坏选举,以色列19日晚间宣布关闭加沙和约旦河西岸,禁止犹太人进入。
阿拉法特:投下庄严一票
本报驻开罗记者刘水明
恩纳斯·本·马利克中学楼顶上的巴勒斯坦旗帜在迎风招展,宽敞的运动场从大清早就聚集了1000多市民,他们投完票后没有立即离开,而是在明媚的阳光下翘首等待一个庄严时刻的来临。
上午11时40分,披着黑白格相间头巾、一身戎装的巴解主席阿拉法特在保安人员簇拥下,驱车来到学校操场。校园内顿时欢声雷动,一片沸腾。
同普通选民一样,阿拉法特首先向工作人员出示选民登记证和身份证,然后领取了红、白两张选票和红、白两个信封。工作人员查对登记表和复核身份后,又在他的两张选票左上角和信封背面加盖加沙选举委员会的蓝色图章。阿拉法特手持选票和信封,走到临墙一座“街头电话亭”式的填票间,独自认真地填写选票。填完选票,阿拉法特又将两张选票分别装入与选票同色的信封,然后用信封上附着的胶纸封好。11时45分,阿拉法特庄重地将两张选票投到红、白两个票箱中。这时,投票站内掌声四起,拥挤的记者们用手中的照相机和摄像机,真实地记录下巴勒斯坦历史上值得纪念的这一珍贵瞬间。
作为巴勒斯坦人民衷心拥戴的领袖,阿拉法特今天的心情分外激动。离开投票站时,他手扶车门,用铿锵有力的声调,向各国记者,也向全世界宣告:选举为巴勒斯坦立国奠定了基础,一个巴勒斯坦的新时代已经开始。
东耶城:喜庆中有阴影
新华社记者怀成波
由于以色列坚持耶路撒冷是以色列“永恒的与不可分割的”首都,而巴勒斯坦人则要求把耶路撒冷作为未来的巴勒斯坦国首都,这就给居住在耶路撒冷的巴勒斯坦人参加选举带来了困难,给本应喜庆的选举活动蒙上了一层阴影。
根据巴以达成的协议,居住在东耶路撒冷的80051名巴选民中,只有4950名选民有机会在市内投票,其余大多数选民只能到耶路撒冷市区以外的投票站投票。投票站设在市区的5个邮局,投票箱也同加沙和约旦河西岸选举区的不同,投票箱由信箱代替,选票不是从上面投入,而是从侧面箱口投入。
当记者来到设在东耶路撒冷最繁华的撒拉赫丁大街邮局的投票站时,投票已经开始,但排队投票者寥寥无几,而在警察设置的围栏外面却有许多巴勒斯坦人围观。
投票期间,东耶路撒冷市面所有商店照常营业。位于撒拉赫丁大街邮局附近的“阿达南鞋店”老板马拉贾对记者说,他将投阿拉法特一票。他是和平的支持者,因为只有和平才能给生意带来兴旺。
(综合中国国际电台、本报和新华社加沙、耶路撒冷1月20日电)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