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2阅读
  • 0回复

保护耕地不能成为空话——关于台州市黄岩区繁三村耕地锐减情况的调查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6-01-22
第9版(读者来信)
专栏:信访调查

  保护耕地不能成为空话
——关于台州市黄岩区繁三村耕地锐减情况的调查
本报记者吕明军傅昌波
浙江台州市黄岩区沙埠乡繁三村是一个有1152口人、420亩耕地、620亩山林的半山区村庄。这几年,由于种种原因,村里耕地急剧减少。村民联名写信向本报反映情况,记者为此赴当地进行了调查。
耕地说成非耕地
黄岩区土地管理局局长向我们提供了繁三村土地规划使用情况:1992年,沙埠乡规划乡工业小区,面积338亩,其中占繁三村土地250亩,第一期已实施的工程占地79亩。此外,沙埠乡还在该村搞高山移民小区,规划占地80亩,第一期已完成的工程占地53.6亩,第二期计划占地26.4亩。这两年,该村村民住宅用地8亩。这些规划用地均经过有关部门的审批。
记者在实地调查中感到,经过政府有关部门批准的占用繁三村耕地的规划有3个问题值得研究。其一,繁三村耕地仅有420亩,如果乡里的两个规划全部实施,那么该村仅剩耕地82亩,显然解决不了该村1100多口人的吃饭问题。其二,沙埠乡政府所在地有3个行政村——繁一村、繁二村、繁三村,这3个村的地理人文条件相差无几。按理说,乡里在规划土地使用时应当根据这3个村的情况,统筹安排,合理规划。但实际情况是:繁一村只拿出80多亩地来规划乡工业小区,繁二村则几乎寸土未动。其三,区土管局、沙埠乡和繁三村的有关人士一再向记者申明,规划中的高山移民小区所占用的土地是非耕地,即河滩地,在报给上级的规划报告中也是这样写的。而记者了解到的情况却不同,所谓河滩地只是30多年前的旧称,早在70年代,繁三村村民已对这些河滩地进行了改造,并一直在上面种植果树、蔬菜和粮食。按照土地法的规定,这些地属于耕地。沿用以前的名称混淆耕地与非耕地的界限,其目的是不言而喻的。
宅基地上做手脚
在沙埠乡土地管理所,记者查阅了繁三村村民这两年申请宅基地并被批准的表格。1994年和1995年两年中,有关部门批准繁三村村民建房用地共计36块。据村民们反映,其中一半由申请人建了新房,而另一半宅基地却卖给了外村人或非申请人,即宅基地的持有者并非当初的申请建房人,张冠李戴的现象十分普遍。
记者手头的几份材料证实,村委会主任张兴云在其中扮演了很不光彩的角色。一位反映情况的村民原来有住房,见到别的有房人仍能申请到宅基地,便去找张兴云,张让他先办个独生子女证。此人将办好的独生子女证交给张兴云,以后的情况就不知道了。他没有写一个字,盖一个章,也不晓得批了多少宅基地,位置在什么地方,卖给了谁,最后只从张兴云手中得到了1万元卖地款。另一位村民也是如此这般申请一块宅基地,还未批下来,张兴云就强迫他卖掉,给了他几千元钱。
该村牛场头有1亩多地由外村人盖了几幢楼房,记者问张兴云这是怎么回事?他说,这块地和外村的地调换了,所以盖房子的不是本村人。但群众反映,根本不是那么回事。这块地经张兴云之手,卖给本乡南朱村、沙埠叶村和斜云村的几位农民,得款约9万元。这块地的几位承包人当初不同意卖地,但张兴云强迫他们点头同意,只分给他们卖地款1.55万元,余下的7万多元成了村里的积累。
张兴云的一个哥哥住在繁三村,原有一处楼房、两间平房,按有关规定不能再得到宅基地。可通过张兴云的关系,他也买了一块宅基地,在村里最显著的位置盖起了一座二层小楼。
此外,未批先建、批少建多的情况在繁三村也屡见不鲜。例如,一个纸品厂业主于1995年上半年在村里盖起了一座楼房作厂房,当时根本没有什么审批手续,只是到了9月份浙江日报记者披露该村挤占耕地的情况以后,这位业主才急忙到有关部门补办了手续。按照乡里的规定,这个工厂本应建在工业小区内,而不应建在居民区。乡人大代表曾在乡土地评议会上多次提及此事,要求有关部门调查处理,但时至今日,始终无人过问。
滥用征地补偿费
这几年,繁三村在转让土地使用权、拍卖村办企业过程中收入了100多万元。这些钱的管理和使用,是繁三村广大村民最关心的问题。现有的材料表明,这些钱的管理和使用是混乱的。
1995年8月底,沙埠乡政府对全乡32个村进行财务清理,有31个村很快便基本清理完毕,只有繁三村一直没有结果。原因何在?张兴云说是过去的会计懒,没有把帐做出来。原会计说,帐没做出来的原因是有些帐不好下,如土地转让给工厂,可钱却不到位,这帐怎么记?有时出纳的钱交不上来,会计就没法记,只好拖下来。孰是孰非,记者不好妄下结论,但记者了解到,早在1994年夏天,张兴云就给原会计安排了接班人协助工作,并把由原会计掌握的公章转到了他的手中。事隔一年多,新会计仍未把帐目整理清楚,显然不合情理。
100多万元的收入是以村里付出赖以生存的土地和村办企业为代价得来的,因此这笔钱的再投入就非同小可。接规定,村集体积累应当用于建集体企业安置劳力、修桥铺路等公益事业和改造农田水利等。许多村民也纷纷要求投资建厂以增加就业机会,或改造低产田以提高粮食产量。但张兴云对此呼声不屑一顾,在没有经过村民大会讨论,没有经过有关部门审批的情况下,决定投资60万元建村文化大楼,并把工程包给自己的朋友。
1995年9月,浙江省政府有关领导在全省保护耕地会议上指出,浙江现有的耕地已经到了临界线,各级政府要有强烈的忧患意识,抱着对国家对人民对子孙后代高度负责的态度,采取十分严厉而且有效的措施,下决心制止目前这种耕地锐减的势头,切实把有限的耕地保护住。
但这个精神并没有在繁三村贯彻执行。记者在同村委会主任张兴云的谈话中感到,他对耕地流失过快不以为然。他认为工业上去了,收入增加了,就不怕没饭吃。他说,农民种一亩地粮食才收入二三百元钱,而征地后农民可得一万多元,靠这些钱的利息就可以有饭吃。
许多村民不同意这个观点。他们说,如果全国大多数农民都有这种想法,把土地卖掉,那么谁来生产粮食?世界上没有哪个国家的剩余粮食可以满足我国的人口需要,即使有,国家有那么多外汇来进口粮食吗?所以解决我国12亿人口的粮食问题只能靠我们自己。而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保护好现有的耕地,不能让它流失。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