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4阅读
  • 0回复

咬定青山不放松——安徽发展乡镇企业采访札记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6-01-22
第10版(农村经济)
专栏:

  咬定青山不放松
——安徽发展乡镇企业采访札记
本报记者夏珺
大水、大锅引出省委书记的名言
“安徽不发展乡镇企业,就是死路一条。”对这句版权属于安徽省委书记卢荣景的“名言”,记者在北京就早有耳闻。到安徽采访,不但总能听到这句“名言”从不同的人口中讲出,而且知道了这句“名言”的来历。
1991年安徽的特大水灾人们记忆犹新。水淹当日穷。灾民们吃饭成了第一大问题。于是,不少乡镇企业门前为救灾支起了大锅,煮饭熬粥,救济灾民。仅乡镇企业发达的天长市,20万灾民,就有10多万是靠乡镇企业的大锅填饱肚子的。天长的乡镇企业还拿出2000多万元用于购买排水设备。真是洪水横流,方显乡镇企业英雄本色;危难之中,乡镇企业成了救苦救难的活菩萨。而在那些乡镇企业不发达的县、市想自救,却心有余而力不足。透过一口口“救命”的“大锅”,卢荣景实实在在地感受到了乡镇企业的威力:“安徽不发展乡镇企业,就是死路一条,就会犯历史性的错误!”此后,他逢会便讲乡镇企业的作用、地位,使这句“名言”不胫而走,传遍安徽大地。
“名言”出自“大锅”的启迪,或许多少有些传奇色彩。准确地说,这句叫得很响的“名言”,是安徽省对改革开放后经济发展的认真反思和对省情认识的不断深化必然得出的正确结论。
改革之初,安徽曾以“大包干”的发源地而闻名全国,但在乡镇企业的发展上痛失第一次良机,“醒得早,起得迟,步子慢”,依然是农业大省、工业弱省、财政穷省。落后在哪里?不在农业,也不在城市工业,落后就落后在乡镇企业上。不发展乡镇企业,农村就富不了;农村不富,安徽就永远也富不了。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不发展乡镇企业,就是死路一条!”
“一把手原则”
记者到凤阳县采访乡镇企业的情况,正赶上县委书记在滁州市委开会。陪同前来的省乡镇企业局副局长武忠群打了好几次电话,一定要请县委书记吴庭美回凤阳。我说:“不一定非请书记介绍,别人也可以。”武副局长说:“不行,我们安徽有个‘一把手原则’,就是乡镇企业必须‘一把手’亲自抓。让他谈,也是对他的工作的检查和督促。”结果,到底把吴书记从市委会上给“挖”了回来。
“一把手原则”:“一把手抓,抓一把手”,省委、省政府带头身体力行,每年都召开两次高层发动会和现场办公会,解决乡镇企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省委、省政府领导下去检查工作,不论是分工抓什么的,都要过问乡镇企业的事。去年春节后,省里的第一个高层会议就是到乡镇企业局开的现场办公会,省委书记卢荣景亲自主持,省人大、省政府、省政协、省委纪检委及有关各厅局的“一把手”都亲临现场,当场拍板定下乡镇企业要解决的税收、资金、人才、机构编制等八个大问题。
省里要求,各地(市)县、乡(镇)的“一把手”,必须拿出主要精力抓乡镇企业。省长回良玉说:“凡是不重视乡镇企业的人不能当党政‘一把手’,抓不好乡镇企业的领导就是不称职的领导”。这可不是说说吓唬人的,而是动真格的。组织部考察干部,要带上乡镇企业局的领导;乡镇企业局开会,也请组织部的领导参加,乡镇企业发展得好不好是考察干部的硬杠杠之一。有的地、县考察干部还实行乡镇企业“一票否决权”,对发展乡镇企业有政绩的干部,就提拔重用;平庸无为的就降职、撤换。
省委书记卢荣景前两年的一次“突然袭击”,令35个县(市)的党政“一把手”至今难忘。省委通知,35个乡镇企业后进县(市)的书记、县(市)长第二天到桐城开会,汇报乡镇企业的情况,规定一不准带秘书,二不准带稿子。结果,不少县委书记、县长不得不连夜突击“备课”。会上,一是参观桐城的乡镇企业;二是对照桐城找差距,谈发展思路。有的不熟悉情况的领导急得满头大汗也说不出个“子午卯酉”,有的抱怨条件不好,强调客观原因,被卢书记当面狠“剋”一顿。
桐城现场会对这35个后进县震动很大,大多数县回去后真抓实干,很快有了起色。凤阳县把发展乡镇企业提高到与粮油定购、计划生育同等重要的位置,实行“一票否决”,并制定一系列优惠政策,大力发展个体、私营经济,掀起了发展乡镇企业的一个小高潮,用农民的话形容是:“开发一片荒土地,架上几台变压器,引来能人兴经济”。“兴”的结果是乡镇企业产值连年翻番,由1991年的5.5亿元翻到1994年的35亿元。记者问县委书记吴庭美有何“秘诀”,他笑着说出八字箴言:“解放思想,黄金万两”。
“只要有效益、不污染,能搞多快搞多快”
安徽乡镇企业要想在短期内赶超东部地区是不现实的,集中力量扶持一批基础较好的地方和企业是一个现实可行的选择。基于这一点,1992年省里制定了“1235工程”,即抓基础较好的10个县(市、区)、20个乡镇、30个村、50个企业,以此带动全省乡镇企业的发展。对进入“1235”的地方和企业实行省直单位、大专院校对口扶持,从资金、项目、人才、技术等方面给予重点保证。更为可贵的是引入竞争机制,对进入“1235工程”的地方和企业实行动态管理,强者上、弱者下,有进有出。
实施“1235工程”3年多来,收到了以少胜多的效果。1994年,“1235工程”完成的营业收入和上缴税金分别占全省乡镇企业的36%和32%;10个县(市、区)、20个乡镇、30个村的平均营业收入是1991年的5—6倍,50个企业的产值、利税是1991年3.2倍,而且涌现出了宁国耐磨材料总厂等12个产值超亿元的企业和“华贝”皮衣、“中鼎”汽车密封件等一批乡镇企业名牌产品。
经过四五年的真抓实干,安徽乡镇企业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1994年实现营业收入1878亿元,1995年可望突破3100亿元,连续4年保持60%的高速增长,增速在全国名列前茅。如今,乡镇工业已在全省工业经济中“三分天下有其一”。乡镇企业的高速发展,也引起一些怀疑和不同看法。有关部门前来审计,结果是有多报的,也有少报的,多少相抵,数字、速度基本是实的。省委副书记方兆祥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对乡镇企业要‘挤水’,但不能泼冷水。安徽的乡镇企业处在一个紧一紧就上去,松一松就下来的位置上,气可鼓不可泄。只要有效益、不污染,有利于资源的开发利用,能搞什么搞什么,能搞多快搞多快。还是那句话:安徽不发展乡镇企业就是死路一条!”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