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5阅读
  • 0回复

光辉的历程高尚的情操——读《郭化若回忆录》感言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6-01-22
第11版(文件·报告·回忆录)
专栏:

  光辉的历程高尚的情操
——读《郭化若回忆录》感言
陈慕华
在我的案头,放着一本新近出版的《郭化若回忆录》。这是我敬仰的老师郭化若老将军送给我的珍贵的礼物。不料,这竟成了老师留给我的最后一份礼物。11月26日,郭老与世长辞,我匆匆赶去他家中吊唁,一幕幕往事断断续续地浮现在我的眼前……
1939年1月至1940年2月,中央军委在延安抗日军政大学办了第一期参谋训练队,共有学员130余人,我也是其中之一。当时担任军委一局局长的郭化若,在参训队讲战略学课程。他善于运用启发式、形象化的教学方法,讲课言简意赅,深入浅出,很受学员们的欢迎。他是一员儒将,不仅能指挥打仗,在军事理论上也很有造诣,又和蔼可亲,平易近人。因此,同学们都很尊敬他,也愿意和他亲近,向他请教。化若同志到军事科学院工作后,在北京的参训队老同学又有机会经常去看望他,老同学聚会时他也欣然应邀参加。几十年的风风雨雨,丝毫没有冲淡师生之间的情谊。
郭化若将军1925年进入黄埔军校,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参加过东征和北伐战争,在我军初创时期就担任重要领导职务,在土地革命战争初期,他就担任过以朱德为军长、毛泽东为党代表的红四军所属第二纵队的参谋长、纵队长。后来,又在毛泽东、朱德身边做参谋工作,协助朱毛首长指挥作战。从1931年9月起,遭到王明路线的排挤和打击,直至被撵出红一方面军和开除党籍。1938年5月,在毛主席的亲自过问下,才恢复党籍,彻底平反。抗日战争期间,他担任过军委一局、四局局长和抗大三分校校长、军事学院教育长、延安炮兵学校校长等职,并在毛主席直接领导下编辑《抗日战争丛书》和《八路军军政杂志》,撰写并发表过不少军事理论著作,受到毛主席的赞扬和军内外的高度重视。解放战争开始后,他重返前线,转战华东战场,先后在鲁南军区、华东野战军六纵队、四纵队和第三野战军九兵团任职,参与指挥了许多重要战役,为打败蒋介石、创建新中国立下了赫赫战功。1949年5月上海解放以后,他出任淞沪警备司令部军政主要领导职务。此后,又先后担任华东军区公安部队司令员、南京军区副司令员和军事科学院副院长。郭老在他的回忆录中,忠实地记述了自己几十年间的主要经历和所见所闻,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我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进行武装斗争的历史,反映了我军进行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建设的情况。这是一部很有特色的回忆录,是对青年人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好教材。对于有志于研究党史、军史的人们,也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参考书。
郭老的回忆录内容十分丰富,涉及的方面很多。我只想就两个问题谈些感受。一个是在土地革命战争前期,化若同志协助毛泽东、朱德指挥作战、建设红军的情况;一个是他研究《孙子兵法》的情况。
1929年春,化若同志从莫斯科炮兵学校回国后,立即向中央提出了到井冈山毛泽东、朱德领导的红四军去的请求。同年8月到达红四军后,朱德军长先分配他到第二纵队当参谋。在当月受命指挥攻打福建漳平的战斗中,取得了以少胜多的突出战绩,当即被委任为第二纵队参谋长,不久又升任纵队长。1930年初,调任红四军参谋处长。从那时起到1931年9月,他又先后担任红一军团、红一方面军参谋处长,红一方面军代参谋长、总前委秘书长等职,一直在毛泽东、朱德同志的直接领导下做参谋工作,经历了包括第一、二、三次反“围剿”在内的一系列战役战斗实践,郭化若以出色的参谋业务襄赞军机,成了毛泽东、朱德的得力助手,为建设和加强红四军、红一军团和红一方面军司令部的工作作出了重要贡献。
郭老在回忆录中,细致生动地记述了毛泽东同志如何领导和指挥红军一次又一次地战胜敌人,粉碎反革命“围剿”的情况。人们看到:毛泽东同志在强敌进攻面前,怎样用极大的耐心统一党内的作战指导思想,在红军指战员和苏区干部群众中认真贯彻“诱敌深入”的作战方针;看到他如何精心策划每次作战的实施步骤,巧妙地牵着敌人的鼻子进入于我有利的地域,痛快淋漓地将其一举歼灭的情况,有时又看到他在战场形势于我不利的处境下,临危不惧,指挥若定,引导红军摆脱困境,变被动为主动的情况。作为红一方面军的参谋处长、代参谋长,郭化若多处讲到他如何秉承方面军首长的意图,起草行军、作战命令的情况,以及这些命令经朱、毛首长签署后由他向部队传送和贯彻落实的情况;也讲到他及时搜集敌军的动向,向方面军首长反映并提出建议的情况。在第三次反“围剿”的黄陂战斗中,化若同志随攻击部队进到黄陂街上,在敌军第8师师部搜查到一份未及销毁的电报,得悉敌军两个师正向黄陂逼近。化若同志立即将这一重要情况报告了中央。毛泽东当机立断,命令部队停止追击,当夜撤出黄陂,使我军避免了可能出现的不利局面。使人饶有兴趣的是,郭老还从目击者和历史见证人的视角,讲了毛主席在反“围剿”中所写不朽诗篇的创作背景,对当时当地的自然景色,战斗场面,毛主席的心情等等,一一作了介绍。
郭老的回忆录还告诉我们,红军的第一支工兵队和无线电队是怎样创建起来的。1930年9月,在红一方面军撤围长沙、回师江西途中,方面军指挥机关路过安源煤矿时,遵照毛泽东、朱德同志的指示,化若在报名参军的矿工中,挑选了140余名懂爆破技术的工人,组成一支工兵队随队出发。在攻打吉安的战斗中,这支工兵队初露锋芒,在架设云梯、炸敌碉堡中起了重要作用。不久,我军第一支工兵队就正式组建起来了。1930年底龙冈战斗结束后,化若同志根据毛泽东、朱德的指示,用缴获敌军的一台收报机和留用的10名被俘无线电人员,建立起我军的无线电通讯和技术侦察工作。1931年5月,正式组建了红一方面军无线电大队。建队之初,化若同志就为其制订了一系列保密措施,建立了红军独特的无线电通讯制度。这两件鲜为人知的史实,是郭老为建设红军所作的重要贡献。
郭老对古代兵法很有研究,是国内外公认的当代最有威望的《孙子兵法》研究专家。回忆录告诉我们,他是从1938年起,根据毛主席的指示,开始学习、宣传古兵法的。当时的一个直接目的,是要向国民党军官进行宣传,帮助他们认识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坚持抗日游击战争,实行运动战与阵地战相结合的必要性。1939年8、9月间,毛主席又专就研究、宣传《孙子兵法》,对郭老作了具体指示。同年11月,郭老写出了《孙子兵法之初步研究》一文,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对孙武出生和活动的年代,当时的政治经济状况及哲学思想,以及孙子以前的战争和战略思想给予孙子的影响,作了系统的探讨。对孙子的军事思想和哲学思想作了全面的介绍和科学的评价。他的这篇文章,得到毛主席的肯定,并让他在《抗日战争研究会》上作讲演,后又刊登在《八路军军政杂志》上。从那时起,郭老始终没有停止对《孙子兵法》的研究,而且不断有新作问世。他在《孙子兵法》研究中取得的卓越成就,赢得了海内外的普遍赞誉和崇高评价。港、澳、台地区一些专家学者和国际友人,都曾写信或当面向郭老请教研究《孙子兵法》中的一些学术问题。
回忆录的末尾,引录了郭老1988年写的一首题为《人民武装斗争回顾》的七律。它的最后两句是:“六十年来多少事,但留点墨在人间。”一位无论在军事实践上还是在军事理论上都取得了重大成就,把毕生精力和智慧都奉献给人民的革命家、我军杰出的军事理论家和教育家唯一的心愿只是想留点墨迹在人间。这是何等高尚的情操和谦逊的美德!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