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7阅读
  • 0回复

“策划”漫议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6-01-22
第12版(副刊)
专栏:习水杯文艺短论征文

  “策划”漫议
秋石
有关“形象策划”一类的提法,在当今的纪实文学和报告文学创作领域中甚是时髦与走俏。在这个匠心独具的口号下,一些超前“有识之士”一个个使出浑身解数,为那些效益好或效益平平或严重亏损然则乐善好施的企业,为那些虽不受人民群众拥戴但握有实权、财权,热衷于扩名扬声且善于慷慨解囊的企业家和不大不小的“官儿”,策划起该有的或不该有的“形象”来。
企业自有企业的形象,人物也自有人物的脸谱。有人策划也罢,不策划也罢,一般来讲,是改变不了其实有形象的。现实生活中,我们确实看到,在某类颇具神通的“文人”的“精心策划”下,一些企业的真实形象便走了调变了味,以致给那些经营不善者及其伪劣产品以可乘之隙,坑蒙拐骗“上帝”,凡此种种,不一而足。而对那些业已遭人民群众唾弃、贪赃枉法的掌权者来说,一经“策划”便全身裹上了一层金光闪闪的外表,于是,黑的被说成是白的,中饱私囊者被美化成清正廉洁、执法如山的包大人,如此这般,呜乎哀哉!
对于“策划”者来说,谁也不会白干,更不会有人去充任“得不偿失”的傻冒儿。“精心策划”的前提是有偿,且其偿决不在小数。总之,我为你树碑立传,你为我解决“实际问题”,彼此彼此,皆大欢喜。
有人说,市场经济下的文艺创作业已处于低谷,所以一切“全乱了套”。窃以为,一个文人,一个作家,首先要有做人的良知,要有对全社会负责的神圣使命感。诚如当年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强调指出的那样:为什么人的问题,是一个原则的问题,根本的问题。他进而强调,对于广大作家艺术家而言,这个问题一定要解决好。
在毛泽东的号召下,半个多世纪以来,我们的文艺工作者谱写了一曲又一曲壮丽的时代凯歌。30年前,由穆青等同志历时数月深入田间窝棚撰写的长篇通讯《县委书记的榜样》,以及由此改编的戏剧、影视等,迄今仍成为鼓舞党的千百万干部为人民事业鞠躬尽瘁的楷模。70年代末,“四人帮”被粉碎不久,老作家徐迟相继推出了《哥德巴赫猜想》、《地质之光》等一批极富时代魅力的报告文学。在这些报告文学中,老作家既实事求是又高起点地为我们“策划”了新中国一代知识分子高扬爱国主义主旋律、勇攀世界高峰、壮我炎黄的丰满形象,从而奏响了尊重人才尊重知识进军现代化的号角。
萧军在世时,我不止一次听他满怀深情谈论当年鲁迅先生为他、萧红、叶紫三位青年作家“策划”奴隶丛书的感人故事。无疑,鲁迅先生在为青年作家呕心沥血策划的同时,也为我们万千后人树立起了一座自身形象的高大丰碑。
行文至此,笔者在想,当时下文艺界新闻界某些超前“有识之士”在给他人给企业策划所谓形象的时候,是否也给自己“策划”一下,看看自己到底是属于哪一类形象?若是自己的形象也不佳的话,又何以能替别人策划出“最佳”形象来呢?!
(作者单位:江苏省昆山市文联)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