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4阅读
  • 0回复

我党我军宗旨的模范实践者李国安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6-01-23
第1版(要闻)
专栏:

  我党我军宗旨的模范实践者李国安
新华社记者贾永陈辉新华社通讯员傅永国本报记者郭嘉
参加革命为什么?手中有权干什么?人生哲学是什么?
面对这些重大课题,北京军区给水工程团团长李国安,用他对党和军队宗旨的模范实践,写就一份出色的答卷,为千千万万共产党员和领导干部做出了表率。中央军委主席江泽民日前签署命令,授予他“模范团长”荣誉称号。
35度边疆岁月22载荒漠找水一条15厘米宽的“钢围腰”陪伴他跋涉了24800公里
李国安说:“为了党和人民,就是要活着干,死了算!”
一场纷纷扬扬的大雪,使呼和浩特市的气温骤降到零下20摄氏度。冒着刺骨的寒风,人们从四面八方汇聚到火车站,为突发重病的李国安送行。
自治区、呼和浩特市的领导来了,内蒙古军区首长和给水团的官兵来了,草原深处的农牧民和更多相知却并不相识的人们也匆匆赶来了……
救护车缓缓进站,不少人当场哭出了声。他们无法相信眼前这个生命濒危的病人,就是历尽艰辛终不悔,20多年跋涉边塞荒漠,搏击沙暴狂雪,为边疆军民找水打井的“铁人团长”。
担架上的李国安昏睡着。只有蜡黄的脸上那不时滚落的汗珠,表明他还活着。自从8天前他被送进医院,几乎一直处于昏迷和半昏迷状态。在呼市,他被怀疑患的是恶性的“胶质细胞瘤”。这不幸来得太突然了。
抱着一线希望,人们把李国安抬上了东去的列车。这一天,是1993年12月12日。
雪中的列车早已消失,雪中送行的人们却久久没有离去。雪花与泪水从双颊滚落,遥望东方,人们默默呼唤:“李团长,你可要好好地回来呀!”
的确,给水团官兵离不开这位领飞的头雁。他制定的到2000年使华北地区野战给水能力达到发达国家先进水平的规划,正进入最后冲刺阶段……
草原上的蒙汉同胞更离不开他们心中吉祥的“水神”。是李国安带领的给水团在千古荒原上一次次找到了甜水,把沙化了的草原变成了一方方充满希望的绿洲。
…………
解放军总医院全力抢救这位受到过江泽民亲切接见的优秀干部。著名外科专家程东源教授亲自主刀。李国安奇迹般地活下来了——然而,腰部的3块椎骨却被切除了一大截。留下了一条长达10厘米的无法愈合的骨槽。这意味着下肢乃至周身瘫痪的危险依然存在。
八千里北部边疆那一幕幕严重缺水的景象使李国安无法安躺在病榻上。内蒙古2200万人口中至今仍有1/6未解决吃水问题。草原上河流枯竭,沙进人退。昔日人们引以为豪的“风吹草低见牛羊”的壮美景色,变成了如今的大面积戈壁。由于缺水,有的边防连队被迫移防几十公里。就在不久前,江泽民还关切地询问北部边疆的饮水情况,叮嘱有关部门:“再不能让边防军民没水吃、喝苦水了。……”
做惯了生命的强者,李国安做不了等待照顾的患者。手术后第6天,他便挣扎着站起来,忍着巨痛扶着床沿往前挪,每动一步,便大汗淋漓。
1994年4月1日,当他被人搀扶着走下东四十条地铁车站,又挣扎着爬到地面之后,仿佛又恢复了昔日的铁人形象。尽管,那短短的84级台阶,他足足攀登了两个小时。他找到院领导,说什么也要出院。
医生护士和闻讯赶来的北京军区有关领导没有阻止住李国安早已下定的决心。只好给他围上了一条15厘米宽的“钢围腰”,支撑几近瘫痪的腰肌和病体。住院3个月,他翻阅了30多部水利专著。写出了厚厚一沓找水计划。他的心早已飞到了边疆。在北京的家,他只住了一个夜晚,第二天,便让人送到了车站。谁料,刚刚蹒跚着挪到站台,列车竟开动了。望着远去的列车,李国安仰天长叹,一个劲地埋怨不争气的腿……
妻子郭晓莹了解自己的丈夫:躺在病床上,他是自己的国安;站起来,可就是北疆荒原的给水团长了。她默默出站,花高价买了当日发往呼市的下趟列车票,强装笑颜把丈夫搀上车。一转身,已是泪流满面……
回到阔别4个月的团队,李国安恨不得把病榻上的时间都抢回来。每天,他让战士们架着,巡视一处处打井工地。“隆隆”的钻机声和一张张熟悉的面孔令他兴奋,但伤痛却时刻折磨着他。听汇报,手抖得连笔都夹不住,坐不了一会,头上就冒虚汗。上厕所,弯不下腰,只好在一张木椅上挖个大洞……因此,当他提出考察八千里边防水文情况时,几位团领导和技术人员不干了:团长,要去,我们去!
正在呼市讲学的程东源教授匆匆赶来:“你这样的病人,不在医院躺着就够危险的了,上边防,还要不要命了?!”
“我这条命还不是党给的,不能为党工作,就是再活20年又有啥意思?再说,过了这个季节,就要再等一年……”
无法描述那数不尽的戈壁大漠和千沟万壑汇成的荒原奇路到底是一种怎样的艰险;无法想象一个骨骼未合、伤口在身的病人征服荒原面对的是怎样的艰辛。为了减缓颠簸,他让司机用背包带把自己捆在座位上。即便这样,腰部仍然一次次被磨破。烈日贴着不尽的沙砾燃烧,吉普车内闷得像蒸笼,血水和汗水一次次把军衣浸透,伤口和军衣又一次次粘在一起。
司机小马一边开车,一边流泪。两个月后,汽车穿过阿拉善沙漠200多公里的“死亡之海”,他心疼得再也开不下去了,伏在方向盘上“呜呜”地哭起来。
李国安一惊:“小马,怎么了?”
“团长,咱们还是回去吧。这样下去,你会把命赔上的。”
李国安拍拍小马的肩头:“把命搭在党的事业上,值啊!病魔不可怕,就怕咱怕它。咱不怕它,它一点也不可怕。共产党员就是要活着干,死了算。”
每当夜深人静,李国安总是咬着牙用毛笔蘸上药水一点一点地往溃烂的伤口上涂抹。考察途中,他用完了40盒药水,扔掉了十多条沾满脓血的短裤。
送走了沙暴肆虐的春天,又送走了酷热难当的夏季。唱着“茫茫荒原,终生寻找,一息尚存就别说找不到……”,李国安和司机马世胜在风里、雨里,跋涉了整整4个月。10月24日早晨,当他们踏着朝阳走向内蒙古最东部的伊木河哨卡时,守卡官兵用初升的国旗迎接了这两位荒原远征者。此刻,里程表上显示的数字是24800公里。
眺望国境线上飘扬的红旗和身后无尽的边关路,李国安未曾开口,泪水早已盈眶。在考察途中,他拄断了3条拐棍,体重降了10公斤,连出发前刚接来的新吉普车,也被风沙抽打得油漆斑驳,仅钢质保险架就震断了5次,减震器颠坏了4次。但正是这次超越生命的远征,使他完成了一项前无古人的壮举:掌握了八千里边防的详细水源分布,写出了22万字的边疆水文地质专题调查报告,确定了109眼井位,收集了12麻袋形形色色的玛瑙化石,建起了我军第一个水文地质博物展室。
血水和汗水凝成的报告填补了国家空白。去年2月,水利部拨款1000万元支持边防打井,三年内完成。按照给水团今年的进度,这项代号“952”的重点工程预计提前一年便可完工。届时,那一个又一个水井将宛如一串串珍珠镶嵌在祖国的北部边疆。
125眼水井125面锦旗镌刻着给水团长草原一样广阔的真情
李国安说:“不要等群众找上门来再去帮助,共产党员就是要干为党立碑的事!”
1995年,呼和浩特市评选首届十佳市民。李国安光荣当选。市民们心里清楚这样一笔帐,在呼市的饮用水中,每4碗就有一碗是李国安和战友们打出来的。是他们一路喝苦水,四处寻甘泉,把共产党人草原一样广阔的真情送到了边疆军民的心坎上。
白音查干,蒙语水草肥美的地方。但,如今这里再也不见这美丽的景色了。每年高达3700毫米的蒸发量和只有36毫米的降水量,使得方圆百里唯一的浅水井枯竭,连牧民和边防派出所也被迫搬走。幸福家园沦为残垣断壁,怒吼长风取代了悠扬牧歌。
从1990年起,李国安就多次带领工程技术人员在这片沉寂的戈壁滩上测探,像拉棋盘格一样梳遍了1500平方公里的地域。盛夏,50多摄氏度的高温把胶鞋底烤变了形;冬季,零下40多摄氏度的严寒冻得矿泉水都砸不开;遇到大风天,一不小心,就被推出好几丈。
井位确定了,井架立起来了。劳累过度的李国安却被那场大病击倒了。
官兵们昼夜奋战,想尽快给病榻上的团长报个喜。一直钻到300米,出水了,却是苦的。浑身泥浆的官兵们相对无语。为了让团长安心养病,他们商定暂时把这扫兴消息瞒起来,打点行装准备回撤。
消息还是传到了北京的解放军总医院。李国安急了,不顾医生阻拦,硬是让人抬上吉普车,去找正在北京军区开会的驻地军分区孟司令员。
刚刚愈合的伤口,痛得他抱住前座靠背也坐不稳,汗珠一个劲地往下淌。司机几次欲掉转车头。他恳求道:“往前开。回去,我会垮得更快。”
见到李国安,孟司令员大吃一惊。李国安大喘了几口气:“白音查干那个钻井连决不能撤,边关路途遥远,撤下来,再上去就难了。”
孟司令员派人昼夜兼程直奔边防,向施工部队转达了李团长的命令。李国安却因过早过量运动,伤口恶化,大小便失禁,连续抢救了两天两夜……
李国安一直牵挂着白音查干。考察8000里边防,他第一站就赶到了这里。六七级的大风刮得天昏地暗,他坐不稳,站不直,就斜躺在沙地上指挥,半天下来,像堆在那里的一座沙丘。
钻杆一米米往下进,好不容易出水了,一尝又是咸的。这一次,战士们彻底失望了,抱在一起痛哭。李国安作了一首诗鼓励大家:“边关急,吃水难,战士戍边不回还。今朝铁甲重出战,不信脚下是楼兰。”他们再次选定井位,终于打出一眼甜水井。出水那天连戈壁上的黄羊都嗅着水味跑来了……经过给水团连年征战,如今集(宁)二(连)线以西绝大多数边防连队喝上了符合国家饮用标准的甜水。
…………
夜,已经很深了。阵阵腰痛和对边疆缺水的极度焦灼,使得李国安无法入睡。突然,一阵敲门声打断了他的思路,推门一看,是从百里外的托克托县团结村赶来的两位老大爷,身上的霜就像洒了一层面粉。这个祖祖辈辈喝怕了苦水的村子,去年好不容易凑足钱请了一个打井队,结果送给他们的还是苦水。
满是厚茧的双手捧出一个鼓鼓的面袋:“团长,这是俺们全村凑起来的一点钱,村上穷,实在拿不出更多了,您就帮帮我们吧。”说着,哗啦啦倒在了办公桌上。
那是一堆什么钱哟,有壹佰、伍拾的,也有贰角、壹角的,连伍分、贰分的硬币也掺杂在里面。李国安心在颤,不觉得泪就下来了。
第二天一早,他叫上团党委一班人,拉上两位老人直奔团结村。
贫困和疾病几乎撒满了村子的每个角落,长期饮用含有大量砷和氟的水,不少人年纪轻轻就牙齿脱落,有的甲状腺肿大,颈上像挂了个大葫芦。就为这样的水,蒙汉两族还常常争得不可开交。
在一户牧民家,李国安舀起一瓢啤酒色的水,一口气喝了下去。他当场拍板:贴钱,也要让群众喝上甜水!
隆隆钻机震撼着村头的荒野,村里的老老少少每天像看大戏一样,围坐在工地旁。钻杆钻到285米,带出了一个300万年前的湖蚌化石。
“是龙蛋,龙王显灵了!”老年人张罗着修庙。
年轻人不服:“要是有龙王,不早就喝上甜水了?”
龙王没有显灵,冒出的水是浑的。喝惯了苦水的乡亲们说:“甜就行,浑点没啥。”
李国安和战友们一连洗井六天六夜。第七天凌晨,清澈的泉水涌了出来,300多年的古老村庄沸腾了。乡亲们杀猪宰羊,要用蒙汉两家最隆重的礼仪犒劳官兵。部队只得深夜悄悄回撤。群众还是涌上村头,把车队团团围住。直到乡里的干部反复做工作,才让开一条路。那一夜,村民们顶着凛冽的寒风,打着手电把部队送出十多里。洁白的哈达披满了车头……
这件事,给李国安震动很大。在团党委会上,他真诚地说:“我们不能等群众找上门来,再去帮助他们解决困难。我们心里要真正装着他们,做什么事都应该用群众心中的秤来称一称。因为,我们是共产党,是解放军啊!”从此,每个团领导身上多了个记事簿:哪片牧区缺水,哪个村庄水质还未彻底变好,哪个连队的引水设施还不配套,都清清楚楚。
近5年,给水团就为边疆打井125眼。他们在寒冬腊月率先为金川开发区打成了第一口供水井,确保国家批准呼市建立的第一个开发区来年春天实现了招商引资;他们为二连浩特打出的日出水超千吨的深井,使这个昔日干旱缺水的边塞小城从此充满生机。汩汩清泉流进千家万户,“光棍村”后窑子当年就娶回了13位媳妇;西讨速号村每年增产小麦20万公斤,增收20多万元;团结村蒙汉同胞结束了多年的为水争吵,真正成了名副其实的“团结村”……
草原农牧民记住了共产党解放军的恩情。他们先后为给水团立了7块碑,赠送了125面锦旗和十多块匾。内蒙古自治区党委副书记乌云其木格感叹:“这些碑看起来是立给李国安他们的,实际上是给我们党和军队立的丰碑啊!”
7000元欠债22000元捐赠作为个人,他从未向组织提出过一次要求
李国安说:“共产党的干部,就是要上不愧党,下不愧兵!”
除夕之夜,李国安望着呼和浩特市的万家灯火,惦记着远在三江平原农场的几位战士。尽管团里已发去了慰问电,寄出了过节款。但他还是放心不下:大雪埋路,年货备得足不足?新战士过得惯不惯?
当天夜里,李国安撇下老母和妻儿,奔着东北去了。
从呼市到农场,足足3天3夜火车。李国安紧赶慢赶,总算在春节的最后一天拂晓叩开了农场大门。战士们呆了:冒着热气的雪人,竟是自己的领导。他们紧紧抱在一起,暖流涌遍了全身……为了尽快赶到农场,李国安下火车后,在暴风雪之夜整整跋涉了9个小时。
“上不愧党,下不愧兵”,是李国安一贯的为官哲学。在寒冷的工地,他将脚上的大头鞋换给工程师;雨中转场,他把技术人员推进驾驶室,自己坐在大箱板上。每逢到边防,他忘不了给守卡的战士捎些青菜和书籍……
4岁丧父的李国安,靠母亲拉扯大。母亲退休后,最大的心愿是等儿子有套房子,和他住一起。可是,直到老人去世,仍未遂这个心愿。部队在北京分给他的三居室住房,他让给了战友,妻子和孩子挤在集体宿舍里;团里为他准备的套房,他又让给了别人。到现在,办公室仍是他的家。母亲患病后,他把老人接来身边住院,想多尽份孝心,但繁忙的工作使他难得有空陪床。只好雇保姆帮着照料。
1993年4月24日,李国安突然接到“母亲病危”的电话。从工地上急急忙忙赶到医院。
贴在老人耳边,李国安轻声呼唤:“妈,国安回来了。”
“安儿……”老人吃力睁开双眼,老泪横流。
李国安心都碎了,他削了一片老人平日最爱吃的荸荠,跪在地上,一点一点放在母亲嘴里,泣不成声。
老人颤巍巍地攥住儿子的手,声音渐渐细了下去:“公家的事要紧,妈不怨你,也不再……拖累你了……”
作为给水团长的李国安无愧于党和人民。任团长5年,他率领给水团转战160万公里,打出的水,可解决128万城市人口或256万农村人口用水,可养500万头牛和羊。他们在被视为无水的沙漠戈壁找到了水,在矿化度很高的地区找到了饮用水,在北纬40度以北开创了我国冬季成井的先例,在大鹅卵石地层填补了采用孔内连续爆破成井的国家空白,成井率高达95%;他主持撰写的边疆水文地质报告,已被推荐参加国家科技成果一等奖评选……这一切,均被专家称为水利史上的奇迹。水利部部长钮茂生认为:“李国安为边疆军民用水做出的贡献是空前的。他是出色的水利专家。”但,熟悉李国安的人都清楚,为此他做出了多大的牺牲。
夫妻天各一方,他当团长后,在一起生活的时间总共不到6个月。1993年腊月二十九,郭晓莹带着儿子赶到部队,想和14年没在家过春节的丈夫一起过个团圆年。谁知,丈夫除夕夜上了呼市金川开发区打井工地,初一深夜才回到家。初二一早,娘儿俩欢天喜地随李国安出去逛逛,三转两转,又转到了打井工地……
有段时间,儿子源源随李国安在部队驻地读书。学校的家长会,他都请别人代替。源源转到母亲身边后,成绩一直上不去。孩子大了,看着爸爸常常为团里的子女考学、当兵跑前跑后。去年“五一”节晚上,18岁的儿子郑重找父亲谈话:“你再不管我,我以后就不认你这个爸了!”说完扭头就走。李国安愣在那里,鼻子一酸,差点没哭出声来。
李国安做过医生,清楚自己8年前就时断时续的腰痛病,可从未顾上去查一查,直到疼昏在工地上。他每年掌握着数百万元的审批权,每次外出却是以馒头干和矿泉水充饥,最多时一次带了5公斤馒头干。司机小马清楚记得,路过乌拉特后旗,团长请每人吃的两碗羊杂碎和三根油条,是西部找水两个月中最好的一顿饭。
身边的同志偷偷给李国安记了一笔帐,记载着近几年他帮助团里官兵的款项,粗粗一算,竟有11000多元。
去年,水利部奖给李国安1万元,让他好好补补身体。他又补上了1000元,全部捐给了“希望工程”和军区幼儿园。钮茂生部长得知后,特地追加了1万元,并专门规定,不能挪作他用。直到这时,他才还上了多年来欠下的7000元债。
35度边疆春秋,李国安从未向组织伸过手,他常说,有首歌唱得好,什么也不说,祖国知道我……
祖国和人民记住了李国安钻杆一样坚忍不拔的意志,记住了李国安为党的事业寝食不安的奋斗精神。北京军区作出向他学习的决定;水利部号召全国160万水利职工学习这位“穿军装的水利战士”。他的名字写进了内蒙古自治区的政府工作报告;他的事迹,被内蒙古京剧团改编成京剧,连演38场,感染了成千上万观众……(附图片)
哪个打井工地有困难,李国安团长就出现在哪里。图为李国安和大家一道排除故障。巫忠寿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