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5阅读
  • 0回复

话说“功夫”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6-01-23
第12版(副刊)
专栏:金台随感

  话说“功夫”
张互助
功夫者,本领造诣也。世路七十二,行行出状元,行行蕴深功。那变幻莫测令人惊叹的武打功夫,那令人叫绝的梅派演唱功夫,那令人瞠目捏汗的长江三峡走钢丝功夫,那百读不厌的中国四大古典名著……多少高强功夫令人叹为观止,多少能人里手使人肃然起敬!
大凡功夫,贵在一个“练”字。“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面壁十年图破壁”。这些真可谓至理名言。爱迪生一生中有1300多项发明,他自己总结成功的奥秘是“九十九分血汗加一分灵感”。被誉为中国“书圣”的东晋王羲之,书法笔力遒劲,出神入化,有力透纸背之功。相传,有一次他去看朋友,不巧主人不在家,他就在茶几上写了几个字。当主人回来后,竟然水洗不净。他在木板上写的字,木工拿去雕刻,发现木板三分下仍有墨痕,因此人们称他的笔力能“入木三分”。据说,在他久居的绍兴兰亭边有一个池子,由于他终身勤奋不辍地练字,使满满一池清水变成了墨池。东晋大画家顾恺之,把自己的全部精力都用到书画诗文上,竟至通宵达旦,简直到了如醉如痴的地步,终获巨大成功,被誉为“三绝”(才绝、画绝、痴绝)和“有苍生以来未之有也”的大画家。被称为中国“画圣”的唐代吴道子,自幼贫穷孤苦,由于刻苦磨炼,终于成为一代多才多艺的画家,无论山水、人物、草木、鸷鸟、帷幕等,无不冠绝于世。被誉为中国文学史上“诗仙”的李白,10岁时便读完了《诗经》、《尚书》等古代经典,以及楚辞、汉赋和诸子百家的许多著作,读书功夫可谓深矣。被誉为“诗圣”的杜甫,“群书万卷常暗诵”、“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正是他刻苦学习的自述。唐宋八大家之一的韩愈,3岁丧父,备受艰辛,但他自幼好学,精通六经百家之学,终使“文起八代之衰”,成为唐古文运动贡献最大的倡导者。曹雪芹著《红楼梦》花的功夫是“披阅十载,增删五次”,“字字看来都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被称为“奇才”的中国近代著名报人梁启超,一生中创办和主编过多种报刊,经常日撰万言,他曾花48分钟写成《康南海传》,足见其文字功夫造诣之深。
功夫最忌一个“虚”字。虚假的功夫小到害己害人,大到亡党误国。历史上“挥泪斩马谡”、“纸上谈兵”、“滥竽充数”的故事就是明证。《三国演义》第九十五回说:“司马懿回到寨中,使人打听是何将引兵守街亭。回报曰:‘乃马良之弟马谡也。’懿笑曰:‘徒有虚名,乃庸才耳!’”《东周列国志》第九十六回说,赵奢之子赵括,自少喜读兵法,指天画地,目中无人。赵王不听蔺相如的劝告,以括为将,代廉颇。就是这个只能夸夸其谈纸上谈兵而无实际才能的赵括,搞瞎指挥,致使40多万赵国军队全部被秦军坑杀,最后导致赵国灭亡。《韩非子·内储说上》云:“齐宣王使人吹竽,必三百人。南郭处士请为王吹竽,宣王悦之,廪食以数百人。宣王死,湣王立,好一一听之,处士逃。”无功夫的南郭先生在“大锅饭”里能混得一时,一旦到要检验其真正本领时,只好灰溜溜地逃走了。假功夫者古代有之,今天也是不乏其人,干部不称职,教师去“下海”,学生混文凭的现象不是个别。干什么不苦练真功夫,只靠碰运气决非正途。
一桶水不会洒,半桶水才会洒。真金不怕火炼。自古清谈会误国,从来有成靠真功。历史是一面镜子。在向四个现代化进军的今天,如果大家都有真功夫,都掌握真本领,当干部的勤政为民,当工人的苦学技术,当农民的辛勤耕耘,当战士的掌握十八般武艺,当教师的坚持教书育人,当学生的刻苦攻读,那么又何愁不能早日实现国富民强呢?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