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4阅读
  • 0回复

金奖银奖评比活动少了,各种推荐、排名、市场抽样调查却多起来,消费者仍然无所适从——推优之忧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6-02-06
第10版(经济生活·工交)
专栏:热点透析

  金奖银奖评比活动少了,各种推荐、排名、市场抽样调查却多起来,消费者仍然无所适从——
推优之忧
本报记者冉永平
这几年,国家限制了滥评奖评优,新冒出的金奖银奖少了。但稍留意会发现,取代评奖评优的是各种推荐活动、排名活动、市场抽样调查活动。随便翻阅了几份手头的报纸,留意了一下各种推荐、调查活动的广告,从中颇感受到一些问题。
你推你的我推我的。“推荐”的部门,多是行业协会、行业主管部门和地方政府,应该说具有一定权威性。但是,随着推荐热的兴起,推荐的部门也多起来,于是形成你推你的,我推我的,往往同类产品你能找到这个部门推,我能找到那个部门推,而消费者不知该认哪个。
“十大畅销品”俯拾皆是,你也畅销我也畅销。行业的优势是推荐,各信息中心的优势则是发布市场十大、二十大畅销产品。只是同样存在这个中心发布甲产品畅销,那个中心则发布乙产品畅销的问题。消费者同样不知道该信哪一个。
抽样调查,大家都是第一。全国排名受限制,也不好搞,于是各自画地为牢,搞抽样调查。如果说推荐、评定畅销品结果有出入,那么抽样的出入则更大。抽不同的样有不同的结果。于是冠军好几个,大家都称王。
你排经济指标我排企业形象,“百强”何其多。自“全国销售收入500强”打响后,这些年又陆续有了利税500强、资产500强、综合实力500强。硬指标搞完了就搞软指标,企业形象、企业信誉都能搞出“几百强”来。而且,软的更有软的好处:说你强你就强,不强也强。于是你上这个榜,我上那个榜,人人有份进百强。
奖牌变名牌,大家皆名牌。随着名牌热的兴起,名牌大有取代金牌之势。而且,奖牌不管怎么滥,总不能自己给自己挂。而名牌则不同,只要脸皮厚,叫世界名牌也可以。于是昔日奖牌遍地,今天名牌满天。
上述几条不免抽象,随便举几例加以说明。
由3个协会1个中心搞的“爱我中华,用我名牌”活动,推荐的湖南某地生产的某某啤酒,广告词是:“某某某某,啤酒之骄,扬名四海”,口气够大了。而同一天的另一则由中国酿酒工业协会发布的啤酒行业优质产品推荐名单中,全国推荐了144个产品,独不见“扬名四海”的“中国名牌”某某啤酒。
由某部商业信息中心等三个部门发布的“95中国市场十大畅销电梯”中,天津OTIS排首位,而到同样有该中心参与的、由9家中心、1个信息公司发布的“中国市场畅销商品行情”电梯类中,OTIS却榜上无名。同样在这份“行情”中,彩电类畅销产品只列了天鹅彩电一家,而在国家统计局一部门的调查中,天鹅销售量连前10名都未进入。
更可笑的是,某协会、某研究所和某策划中心搞的“中国企业形象AAA级”评定,入选的近500家企业绝大多数是人们几乎从未听说过的,如排在前20位的企业中有16家是陌生企业,在后面更有某县棉花加工厂、某粮食局面粉厂、某粮食仓库、某某市某某城市信用社、某某市某某酒庄、某某局某某处等等均列入“中国企业形象AAA”级,而找遍400多家也找不到几家一汽、宝钢、海尔、长虹之类的家喻户晓的企业。天知道他们认定企业形象是怎样一套标准。
对于这类活动企业叫苦不迭,参加吧,每个活动都收费,有的几千有的上万,企业负担不起;不参加吧,又怕同行别的企业排进去自己不进去,消费者误解而影响市场销售。后来他们也聪明起来,根据主办单位挂不挂“中国”字头决定。可再后来这办法也不灵了,主办者都能扛出几面带中国字头的大旗。
一家河南的著名企业,仅厂门口挂出的各种荣誉牌匾就二三十块,这还不包括会议室里陈列的、没法儿挂的奖杯。为了不漏掉有价值的机会,他们只当是沙里淘金,是活动就咬牙参加。自然,这些年来,牌子丰收不少,钱也扔出去不少。
消费者面对琳琅满目的商品市场,选择一种商品很大程度上是通过广告宣传这一中介实现的,金奖银奖也好,推荐调查也好,作为一种中介,其目的都是引导消费。因此,无论消费者还是生产者,对规范的公正的评比活动还是需要的。
但是,目前这一“中介市场”尚不规范,往往是有块牌子,凑几个人就能排个名评个优。有的机构为了赢利目的,更是认钱不认人,只要给钱,无论什么荣誉都敢卖。在这种环境下,出现上述种种问题实不为奇。
这一问题已经引起各有关方面的重视,前些时候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就明确提出要“精简评比评选活动”。最近,记者又从国家经贸委了解到,一项针对评比评优的规范办法即将出台。作为消费者,我们期待这一办法能使评优排名等中介活动真正成为消费的正确引导而不再是误导。我想,真正有实力的企业也一定怀着同样一份期待。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